最近,女版乔布斯的破产新闻刷屏各大平台,硅谷美女CEO百亿惊天骗局,把全世界都骗了。她在融资和吸引人才的过程中,用的最多的就是信誓旦旦的“承诺技能”,凭着完美的公众形象和诱人的市场前景,让人见识到她的笃定自信和远见,投资者们恨不能全身心、全部家当投入其中支持她的研究。就连在冷战中重要的大政治家,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George Shultz),都被她强有力的承诺而欺骗。当然,骗局最终破灭,真相永远不会消失。
从小我就是个特别实诚的人,相当信奉“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信条。我一般也不会轻易给别人承诺什么,因此也不太会说什么客套话,有时候显得不懂人情世故。比如自己搬了家,并不想邀请某人来做客,就坚决不会说出“下次来我家玩”的这种客气话,因为我觉得说出去了,就一定得去实现。
人往往会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所以对于其他人客气的场面话,我总是会很欣喜的记在心中,希望对方能够一一实现。可惜,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懂得人情世故的,那些让人欣慰的客套话,不过是当时摆在面子上加了滤镜的“美颜用语”罢了,至于后面会不会实现,就像是没了p图和化妆的素颜一样,大多数是羞于见人。
经历了几次信誓旦旦“承诺”变成“说说而已”的落空后,我对承诺这个词的理解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我把承诺想的太重了?我是不是活的太认真了?
《说文》中,承之意,奉也。受也。诺,应也。承诺,主动应允同意做某事。从字面解释来看看来,承诺确实是一个需要去完成的动作。主动同意要做的事情,确实应该要去努力实现,不然啪啪打脸,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信用值,还让对方觉得不爽。也许在人情世故排重头戏的今天,场面上的“承诺”是你好我也好的必要条件,但这种习惯性的应对方法,却有可能成为社会信用崩塌的毒药。
多少创业团队夸下海口,承诺实现美好蓝图,承诺高回报,虽然获得了巨额融资,但行动的效果却没能匹配花哨的商业策划书。
无论社会规则怎么让承诺变样,我都一定会重视承诺的分量,认真对待自己说出去的每一句话。自己没有把握就不要轻易给别人承诺,给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努力实现。
承诺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过程中有困难可以动态调整,但如果让人看不到实现承诺的努力,甚至一些容易做到的承诺干脆没有实现,那就会慢慢击溃自己的诚信。
而对于别人的承诺,听听就好,无需把别人的承诺纳入自己的未来中,永远要记得只有自己才能掌控自己的未来。
特别是如果有一个人跟你说:“我神经比较大条。”那你千万要注意了。说这话的人可能有两类:一类是真的忘性大,神经大条,对于这类人的承诺你要谨慎对待,因为他们的承诺可能只是一时的灵感迸发,也许是当下的讨好,说话不算数是常态;而另一类“神经大条”可能只是用这个自曝的特点,来掩饰他们不讲诚信的本质。
总之遇到说这种话的人,切记谨慎处理他们的承诺,除非你能够很厚脸皮的提醒他们:“嘿,你该完成上次对我的承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