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真的不适合看到世界阴暗面的,《追风筝的人》让我几度合上书,不敢再看下去,各种时态下人性丑陋的一面超过了我原先的理解范围,眼泪都无法发泄内心中积郁的压抑感,我在想如果我生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家我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命运?
主人可以随意践踏奴隶的人格,奴隶也用习以为常的卑贱姿态去对待无理的戏谑和鄙视,他们都是阿富汗人,只因信仰的不同就可以把人如此分明的分成三六九等并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让人觉得可怜但是又连带着不知所处的憎恶,究竟是何种力量让他们打心眼里觉得自己是卑微的?面对恶人对自己身体的蹂躏和小主人懦弱的逃离,13岁的哈桑都选择了容忍,甚至还要因为小主人内心的愧疚造成对他的不理睬而感到自责,我真的不能把这称之为善良,这种畸形的迎合难道就称之为命运?他是否也会想一想当自己的主人被威胁的时候是他去抗争、去保护主人,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和他一直称兄道弟的主人却选择了逃避,这样不公平的待遇为什么在他的心里会显得那么理所应当?时代的罪恶在一个孩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俄国的侵略迫使小主人和他的父亲从阿富汗偷渡到美国,途中发生很多很多灰暗的事情,印象最深的事俄国士兵要当着一个丈夫的面要对他的妻子发泄兽性,他们除了苦苦哀求便再也没有了其它办法,但是小主人的父亲站了出来开始指责俄国士兵,当枪口堵住他的胸口的时候,他依旧不改坚硬的态度,枪声没有响起来,俄国将领制止了他的士兵,起码是一个很好的结局,可是我却想起来自己曾面对一个母亲在街上虐待儿童时没有勇气去制止的懦弱,6、7岁的孩子被勒令跪在街上,一个个巴掌打在她的脸上,没人去保护孩子,没人去指责恶行,可能大家都在抱着别人家长教育孩子自己无权干涉的态度去对待可能当时我也这么想吧但是我永远也忘不了自己躲避的样子是多么的不堪。
曾经听过一个演讲,演讲者说她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同班的阿富汗同学特别羡慕她,因为她不论到哪里都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公民,而阿富汗同学却是阿富汗难民,世界这么大她可以随时出去看看并随时回家,而阿富汗同学不能,他们的家园饱受战争的摧残,国家给予他们可能是失去生命的威胁。我从来都没有多大的国家荣誉感,我抱怨过它的教育体制,厌恶过它的贪官丛生,更会为它面对挑衅时的只会“强烈谴责”而感到憋屈,看了《追风筝的人》我慢慢理解想要维持一个国家和平的状态是多么的不容易,而战争将会给人们带来怎样惨剧人寰的摧残,战争中的人犹如蝼蚁被侵略者随意的践踏,“故国不堪回首”月再明想必也是凄凉无比。
阿拉尔和父亲逃到美国以后,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他在集市上爱上一个美丽的姑娘,只有周末的时候才能见到他,他每天就像黑暗中盼望星星一样盼望着周末的到来,只要说一句话,阿拉尔都会开心一整天,我想这就是爱情,我感觉爱情没那么复杂,就是不管怎样都想要和一个人在一起那种强烈的渴望,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爱情被誉为是奢侈品,也许吧最简单的东西最不易,就像我们证明不出来为什么1加1等于2一样。
这本书看了快一年了,还是没看到结局,我喜欢它所以我喜欢心静的时候去读,就像喜欢开心的时候去喝几杯小酒,而自从工作以来聒噪的时候占了大多数,忙忙碌碌的不只是生活更多的是心态,这样的心态让我不忍心糟践这样好的书。
最后说一下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句话吧,“我希望拧紧我的生活如拧紧瓶盖这般容易”,我猜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主人公冒着差点失去生命的危险成功从独眼龙那个变态的手里解救了哈桑的儿子,其实主人公更是救赎了自己,可是完美的结局在生活中犹如皓月当空的星星那样少,如果我在有生之年不能保证在某件事上可以用以后的时光来救赎自己,那么我希望在大多数事上都可以遵从自己内心不要让生活的瓶盖太过松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