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对于儿童来说,他对世界、对自己的接纳,首先要经历感觉和心理,然后才流向认知的程序。这个过程才是对的,而不是直接跳跃到认知的层面。
出生时,世界在儿童的外面。孩子要长大,就必须借助环境,借助是指要和环境相互作用。如何作用呢?儿童的感觉不仅仅只停留在感觉到的东西上,这感觉撞击开了内在生命的大门,儿童就要把这发现的东西“吃”进去,他的内在有一股巨大的意识动力将这“吃”进的实物转化,成为意识的存在状态,这样世界才能够被人以生命的形式所接纳。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就把发现的世界接纳到生命内在中来。人的核心实际是意识能量的存在。
儿童自然不能把世界生吞活剥地吞进自己的生命里边,装进的模式一定是先经由感觉系统的作用,就像5种感觉的结果:真实物体在眼中就变成了阴暗、颜色、图片、景象或者影像;触摸的感觉变成了形状、软硬。各种感觉产生着不同的东西,就如同嗅觉产生不同的味道一样,所有这些又会产生情绪的愉悦或者痛苦。这是感觉完成的。有些人说这也是知觉的过程,但是它都没有被转化成意识的状态,内在的驱动力使儿童不断地重放这些感觉的结果、情景和图片,不断回味,重复感觉。。。。。。这些实相就在这样反复的涌动中转化为零散的、纷乱的意识。这个过程就像是把情景转换成语言一样,这些语言不一定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但把情景转换成一条条的语言而存在。这就是有些哲学家说的,人的本质是语言的存在物。这种把具象的、实体的转化为情景的、影像的、记忆的,然后在内在再逐渐消化、转化为意识的散乱的活动,我们称为心理活动。
这个过程需要多久才能完成?观察告诉我们,生命初始的头几年,儿童不断地使用感觉,透过感觉来发现世界,形成内在的印象,会有一些极为简单的心理活动,而稍微复杂一点的心理活动大概更晚才能形成。我们猜测,更为复杂、艰难、高级的转化过程,对所有人来说应该都是相对缓慢的。这个过程由每个人自己完成,可能需要几年、几个月、几天、几小时。这是我们无法决定的,由自由护驾。
要完成这个过程,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和相对独立的空间。
心理将一个外在的世界:自然界的、社会的、物体的、事情的、关系的、人的、生命的世界包容进来,并逐渐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内在意识的有序的系统和生命的空间。这个空间究竟能有多大,像一个池塘、一个湖、一片海、一片天空。。。。。。这取决于儿童期心理的成长和下一个环节---认知的成长和精神的创造。
教育和成长的过程,必须从对生命的真正了解开始,这会使我们更惊喜地发现儿童的智慧!
接纳不是认同,不是喜欢。但必须先接纳进来,你的度大了才包容。接纳进来后,你才选择。有一句广告词这样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个广告是针对成人的。实际上,这对儿童来说更合适。因为儿童正在经历这个历程,而成人在描述这个结果。
接纳一个真实的存在,就是爱。在被我们称为“爱”的所有的爱中,这种爱是最博大、最真实、最深刻的爱。
有趣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忽略了心理,只发展了智力,最后智力似乎是发展了,心理却出现了障碍。生命的状况同样变得残缺了,称为头脑的机器。而不觉察自己,同样也不会知道别人的心理,也无法觉察环境的变化,就像走进了一个思辨的迷宫一样。
完整不是完美。父母自己如果拥有完整成长的经历,便获得了成长为完整的人的经验,这种经验,将使完美拥有判断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使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完整起来。如果我们见到过完整的人。我们似乎也拥有了一份审视人的经验。即使没有,如果我们从头脑层面知道人有这么多的部分,我们也会期盼我们的孩子可以依靠自己的希望和创造成长为一个正常和完整的人。
所以,快乐王子不是理性的东西。它纯粹地是一种心灵的产物,是心灵的颂歌。它的生命力就是其中闪现的精神:善良、美好和崇高。所以它和心灵正旺盛的儿童共鸣;所以即使在充满理性的人们那里,快乐王子和燕子也被注入生命和灵魂,栩栩如生;所以它能打动心灵犹在的成人。它打动成人还因为成人童心未泯,还因为儿童的现场存在而发生的心灵感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