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风起长林》

关于《风起长林》

作者: Scandias | 来源:发表于2018-04-18 23:55 被阅读0次

    聊两句《风起长林》。

    我是很喜欢这个剧的,虽然拍摄、剧本、人物塑造都有挺多瑕疵,但我自己会不自觉把剧拔高,忽略剧里的bug。这个事很像《艺术概论》里提到的,当你对作品本身动情了,你会忽略掉很多东西,只有不够动情才会有余力去挑剔旁的东西。

    主要是想讲编剧的思想。

    尽管我觉得女编剧在写这种大格局问题上,会天然有宏观劣势、细节逻辑劣势等等,以至于出一些问题。但女编剧的好处在于不会那么容易陷入强权崇拜的局限而迷失自己,抽离出来反而比绝大部分一昧追求至高权力顶点的男编剧们,眼界格局更高那么一筹。

    如果说梅长苏代表了榜1的最高思想与格局,虽然也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个理念在心,但他最后的落点也不过是“一人治”,代天下择明主,并且还只是从帝王家候选人里选,虽说在古装电视剧里这个逻辑是完全没问题的完全正确的,跳出来看他总还是有他封建王朝的政治局限性。

    而榜2我觉得好一点的地方就在于对“梅长苏”式清明政治理念的反思。

    封建帝制是否合理,人治是否合理,以德治国是否合理。

    虽然最后事实证明长林府一家的道德品行的确是RNB了,但这并不妨碍编剧在剧里多次质疑与探讨这个问题:“难道大梁江山,还要仰仗长林府的品行不成?”“在无边的权力面前,你能保证后世子孙不觊觎大梁的王位吗?”

    我们先不说正派反派,不说荀白水和宋浮讲这些话是否真心,还是仅仅为了党争钻营,这几句话都是振聋发聩的。

    权力,是最容易让人迷失的东西。

    人心,则是最善变的东西。

    在极端的权力诱惑面前,怎么可能相信人心、人治、道德品行。

    那又用什么来制衡呢?并不是像剧中荀白水一系的政治阴招、褫夺军权、拉帮结派等等……而是要确立下来一套制度,并且后人在前人基础上不断锤炼打磨更新,通过制度来约束人为——只可惜这个想法,在剧里仅见雏形,没有深挖……因此看到后面,我也不知道很多妙语到底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无心偶得。

    榜2的最高思想格局代表是萧庭生,这个历三朝的梁国军事统帅,在病入膏肓时上朝劝诫小皇帝,说出了一番我认为是整个琅琊榜系列水平最高的话。

    首先他跳出自己的身份看待这个事,是认同皇帝的立场做法的:臣下若威权过重,无法约束,倒也的确可能危及主君。你身为帝王,加以防范是对的,就算这个人是我长林王本人。——理智

    其次他身为长林王,并不觉得手握兵权就代表兵权是自己的东西了,对于皇帝的做法也表示理解:长林府的王位兵权都是武靖爷与先帝所赐,如果当今陛下觉得不妥,我们父子是心甘情愿上交兵权的。——忠诚。

    (这里需要结合长林王对荀飞盏的一番话来看:“朝堂之上,可以政见不同,想法不同,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眼前有两个不同的阵营,你不得不从中选一个。一旦卷入党争,无论是贪图富贵,还是胸怀理想,最终都会被立场束缚住。两个阵营一旦对峙,必定裹挟他人,不管深陷其中的初衷如何,两方对立走到最后,这立场,必定大于是非。”老王爷小时候长于善于帝王制衡术的梁武帝晚年,深知党政之害,因此愿意退让。)

    然后,表达完对于处理自己这边事情的看法后,他转向点醒皇帝:但老臣最怕的就是陛下错以为这些就是全部的为君之道了。——就是说你认为我权倾朝野,所以你放任甚至支持荀白水跟我党争,让朝中文武势力相互倾轧制衡,让任何势力都不足以坐大(但实际上小皇帝连着套都玩不转呢,当时的政治决策完全是放任外戚坐大……),以达到朝堂上的平衡,这我懂,我也同意退让了。但是江山社稷,不是只看朝堂上这点党争日常的,更重要的是你要看到朝堂之外你的百姓子民们,你要处理好国家大事,要保护好他们,要让他们安居乐业,而不是一叶障目,让朝臣以这些国家大事为政治筹码在你面前侵轧来去。——为君者要想到将来,要时时心怀忧惧,要胸怀万民。这才是根本,而手段、智谋,在这“根本”面前当不堪一击,这样你才能坐得稳江山。

    最后,来看一下萧庭生为什么让皇帝“时时心怀忧惧”,因为只要你做的不好,有的是人拉你下马:自古以来,没有什么千秋万代,一成不变。——在一个山呼万岁的封建王朝体制内,(虽然或许人人都明白这一点,可是)这么正当的当着所有朝臣的面说出这句话,可以说是大不敬了,但是这才是真正的勇气。

    他贯彻且更深刻的理解了梅长苏教他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件事,他护持小皇帝,是出于对先几代皇帝的情义感恩,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认同的,并不是哪一个皇帝,哪一任君权,他认同的心中清明的政治理想,尽管这理想或许在那个世道寸步难行,尤其是当他放弃兵权后……

    长林王看得很透彻,但是毕竟没有冲出去,打破这个樊笼。因为他没有时间了。

    所以冲出去和打破这个樊笼的任务,就落到了萧平旌的身上。

    在长林王临终前,对他的小儿子说了这样一番话,说你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你本爱江湖逍遥,这些朝堂的事不应该束缚住你,从今往后,你也不必执念了。——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来萧平旌是他极疼爱的小儿子,由于小儿子心中有极重的负疚感,这些年放弃自己的本性理想活得郁郁寡欢早不见少年时飞扬肆意的模样,身为父亲,老王爷的心里一定心疼坏了,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小儿子能够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再被责任束缚;二来人说三岁见老,通过一系列事,老王爷对这个朝堂也好、这个皇帝也好或许并没有特别大的信心,一旦对这份君权产生怀疑无法认同了,自然也就无法支持,所以老王爷对儿子的宽劝之语里也含有这份不可言说的暗示:若这皇帝不是一位明君,又何必护持他呢?

    不知道萧平旌对这段话理解了多少,看老王爷过世后萧平旌的一些行为,我感觉他远不够老王爷通透……不过他毕竟没活到老王爷那个岁数,而且幸好他长于江湖,原本就不喜欢朝廷上这些蝇营狗苟,最终根据本心作作出了选择。

    在结尾,编剧既给了萧平旌一次绝对收拢人心和权威的机会,让他将“权力”二字发挥到极致,但又让他一路走来,看遍各种所谓至高权力的下场,比如倒掉的长林府,比如被叛变受辱的小皇帝,又比如造反失败被万剑诛心的年少好友……最后,让萧平旌冲破所谓权力的樊笼,放下一切,回归江湖。

    以封建王朝的常见思想来评判,剧里绝大部分人都是披着儒家外衣的私欲者形象,而长林府上下以一贯之的却是格格不入的真儒思想“民贵君轻”“兼济天下”,但是这份儒家思想与封建君权+私欲行为本质上是对冲的,最终注定走向不死不休的惨烈局面。最终萧平旌在本我无法认同这个朝代、这些君臣后,超我压倒了自我,而深受忠孝礼义信教育长大的他既不可能选择推翻现有政权取而代之,建立一个所谓的清明政治(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世上并没有真正的政治清明,或者说他还年轻,不确定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政治清明,但他知道至少现在还远不是),就只能选择另一条路——弃儒从道(更别提他身上本身就有很重的道家文化影子,和他家其他人都不太一样),最终选择以“道”的方式打破儒,也打破权力的困局,不听、不看,自在、无为,江湖之远。——我想,这才是这个故事应该有的逻辑,尽管剧集内未能完整呈现这一逻辑链条,萧平旌的剧情相关写得并不算完美无缺,但至少这些属于人物的基本念头肯定存于编剧的潜意识里。

    这也是为何尽管直男们都在论坛上怒斥为什么不让萧平旌索性黄袍加身(人人都看得出来萧平旌才是最适合当皇帝的那个),从爽文的角度看,固然很不错。但作者却执意让萧平旌去看更远更玄的一些东西,一些跨越时间概念的东西,比如“道”——这世间天地运转的规律,是老王爷所说的“没有什么千秋万代,一成不变”,因此也没有什么是必须守护与不能放下的。所以他才会利用这世间最大的权力,却不贪恋最大的权力,最终止步于最大的权力之前,并不屑一顾,毫不留恋转身离去。

    至此,无论从天性还是经历积累上,在萧平旌心中属于“道”的三观完整彻底建立起来,真正压倒一直以来耳濡目染的“儒”家思想,完成他在这部剧里最后的成长。在我眼里,这个人物的却是超越了一般电视剧里普通大男主们称王称霸的格局,而是成为了“令狐冲”(和大师兄一样自幼受到儒式教育,最后被权力侵轧一步步推到了他的本心“道家”那边)。尽管作者笔力不到这个程度,却也已经有这份意思了,这个年轻的长林王的一生故事与选择,又何尝不是一种“大盈若冲”呢?

    而身为老庄思想爱好者的本人,也正因如此,才这般喜爱我的平旌弟弟。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选道就比选儒更好,而是既和他本人的天性相关,也和他大起大落的经历相关,多种复杂因素下所导致的他最终、势必会作出的一种主要价值观选择罢了,换成任何一个人或有任何一点别的偏差,最终怕都不会是他。并且由于人性是如此的复杂,我相信在他的心里也永远不抹去放下年幼时所受到“儒”的教育痕迹。未来,当家国危难、百姓危难,萧平旌也许还会站出来力挽狂澜,但他不是为任何特定的某个人,而是为了所有人,尽力而为。只是放电视剧来讲,这故事并没有接着拍的必要了,因为若能,他仍是功成身退的结局,但若不能,也正如老王爷所说“不必执念”,无论能与不能,只需长林王还活着,他的结局便总还是如今这个江湖归隐的结局。

    而萧平旌能回来江湖,于他自己,于江湖,于这个天下,都是件多么好的事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风起长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ki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