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做曾国潘

学做曾国潘

作者: 雨露胜流年 | 来源:发表于2020-10-07 11:54 被阅读0次

            近日读了《曾国藩传》一书,对于曾国潘这个人物稍有了解,从此书中了解到他奋斗的过程,自我革新的升华,为人处世的态度,坚定不移的忠诚,品行端正的家风。如今留下了洋洋数百万的全集,其精深博大之处可以让学者终生沉浮其中,其家书语录更让今天的普通人受益匪浅。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良多,内心深处对他非常的钦佩,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想着,要写个读后感,表达一下对曾国潘的尊敬,其次把学到的东西写下来,让记忆更加深刻,也不枉读这本书。

            一、勤能补拙,坚持不懈定能鱼跃龙门

            曾国潘这个人非常的用功,但是也确实的很笨。说他笨,因为他科举考试,考了七次才考上,这也不能怪他,他们老曾家五六百年没有出过秀才,他爷爷曾玉屏受到别人说他败家的刺激,一改前非,发誓要兴家立业,奋斗了十几年把曾家从普通的中农变成家境殷实的小地主,随后把长子曾麟书送去读书考科举,也就是曾国潘的父亲,考了十七次,四十三岁考中秀才。曾国潘的科举屡次屡败,主要他父亲曾麟书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就是死记硬背,写的文章没有灵活性,缺乏打动人的地方。

            有一则故事传说,说曾国潘从小读书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屋梁上,准备等这家人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有想到,曾国潘这篇课文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在屋梁上睡了两觉了,醒来一看,曾国潘还在那里背着,听来听去,小偷都背会了,到后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屋梁上跳下来,指着曾国潘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潘在屋里目瞪口呆。

            从这个传说,说明曾国潘确实很用功,曾国潘也确实很笨。

            第六次科举之考,曾国潘不仅落榜,而且他的文章拿出来当反面典型,理由是文理不通,大家引以为鉴。这次被“悬牌批责”的耻辱,如同当众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激起了他的斗志,加上一股天生的倔劲,他要破釜沉舟,再一次发奋,挽回自己的颜面。似乎开窍了一样,开始寻求改变,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模范考卷反复对比,最终得出结论,自己的基本功很扎实,文笔也尚可,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的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总体气势,找到原因就在这个问题上下苦功夫。

            经过一年的苦学,第七次科举,考中秀才,第二年再中举人,为什么会如此顺利,因为他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直到后面边考边学,直到进入翰林院,农民翻身,鱼跃龙门。

            人笨一点没事,只要有刻苦努力,勤奋好学,坚持不懈,不怕失败,善于总结的精神,也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们现在的人,很多学习不好,不去下苦功夫,也不去总结巧功夫,坚持不下去,听之任之,让自己流落在平庸的人海里,穷其一生也很难达到成功。

            二、自我完善,三省吾身定能品德高尚

            曾国潘刚到京城时陷入了自卑当中,自己典型的湖南土包子,一口湘乡土话,让人听不懂,土头土脑土里土气。翰林院里却见到气质与风度和他在湖南结识的完全不同的读书人,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风范,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气质。然而外在还不重要,重要的是曾国潘还没怎么读过书。他以前读的都是应试教材,曾家世代没有读书人,家里没有藏书。对于满是全国精英的翰林院来说,他是孤陋寡闻的,刚开始和别人交流自己的视野狭窄,境界低劣,观念老旧,说出的话都是没什么见识的话。

            曾国潘性格上也还有很多的缺点,一是浮躁,坐不住,二是傲慢,修养不好,三是虚伪,曾国潘年轻的时候他这些毛病都是比较严重的,智商修养等都比较平庸,身上也有很多常见的缺点和毛病。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年轻时候,追求一个完美。随着在京城的时间变长,他如饥似渴的开始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三十岁那年,他决定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所谓的的圣人就是完美的人。怎么做呢,一是写日记,每天都写日记,写些国事家事天下事。二是立下了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他的十二条规矩和课程标准: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染。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做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做自己功课。凡事不留明日,愈积愈难清。
            (12)也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通过这十二条曾国潘生活变得非常有规律,自我提升也很快,再一个他变得虚心请教,经常拜访一些名人志士,像他们学习,从而改变自己。在他离世之前还叮嘱儿女们交待“不忮不求”,就是克制自己的嫉妒心和自己的贪求心。品德高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导自己的儿女,直到今天,曾氏家族依然人才辈出,这和曾国潘树立良好的家风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古人言“吾日三省吾身”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告诉我们,时刻反省自己的品行,自己有错误有缺点要改正过来。要有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精神,这是个千变万化的时代,是信息膨胀的时代,是人心浮躁的时代,怎样在这种时代之下,变得优秀,品行高尚,国家的栋梁之材,就要时刻的学,时刻的改,时刻的总结,要把这当成习惯,活到老学到老,思想跟得上时代,不会被时代抛弃,境界要越来越高,品行越来越好。一个好习惯受益终生,一个好习惯能够渲染身边人,对家庭有以身作则的榜样。

            三、精忠救国,力挽狂澜定能名垂千古

            在太平军的起义,清王朝危难关头,各地开始“帮办团练”训练民兵,而曾国藩熟知团练对于国家大局没有任何作用。而他以团练伪装,创建了湘军,凭这只军队,挽救朝廷。私人建造军队从古至今都是非常危险的,很多人不敢想象的事情。创建起来艰辛无比,被百般阻挠。最终还是克服了种种矛盾困难,创建了一支与清朝其他军队所不一样的军队,军队纪律严明,杜绝腐败,杜绝将士第二产业,一心训练,只为打仗。平叛太平天国赫赫有功,思维上思想上装备上也都是向西方列强学习。

            在位高权重时,意识到清朝廷防范他,主动剪裁湘军,他建立湘军本意就是救国救民,对于清朝却是忠心耿耿,也为清朝培养了很多的人才,李鸿章,左宗棠等都是他的幕僚,经他手所培养,还主动上书提及留学生,三十名幼童被派去留学,如此大规模派人国外留学,当时是历史上第一次,这也是他临终前为清朝做的最后一件大事。

            晚年的曾国潘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于清朝来说是一个忠臣,力挽狂澜的救这个清朝,救百姓与水火,也拯救了中华的文化文明。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党和国家使我们不用流离失所,不用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发奋图强,让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国家所用,为社会所用,为人民所用。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潘全做到了,立功,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延续了六十年。立德,他时刻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立言,他作为中国最后的一个大儒,对理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很深。

            人要学习,向曾国潘学习,向名人志士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学习他们身上的好做法好习惯。人要不怕失败,失败的路走多了,成功才会更加接近。人要会挑战,要承担风险,逃避风险几乎等于放弃成功。人要乐观,乐观的人在苦难中寻找机遇,悲观的人在机遇中看到苦难。

            战胜自己,永远比战胜别人更有意义。战胜今天的自己,成就明天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做曾国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lf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