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0217/45f11a583a5ca197.jpg)
初读散文,只觉得很优美,至于美到何处,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就好像一个懵懂幼童,面对着一幅淡青色的泼墨山水画,被它的优美所萦绕,置身于其中,醉了,再也走不出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0217/85e5d6f7ac94b449.jpg)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涉猎的也比较多了,对散文的感性认识也越来越深了,稍微有了一点自己的见解。怎么说呢?散文就好比是一代美女西施,任你浓妆艳抹,还是轻敷脂粉,她,总有一番风韵,在奔波、在流淌,散漫于天地之间,饮醉了,多少人间男女。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0217/eefa2c3bda366543.jpg)
西子之美,的确令人惊叹;散文之美,却也令人折服。西子之所以百妆不媚,浓淡相宜,是因为她那可人的气质;而散文又之所以历久恒香,千年陈酿,是因为它一字一语总关情。情,是散文的气质,是散文的灵魂。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0217/039d03649e984b50.jpg)
《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以抑郁之笔,浸润冷涩之墨,用心灵的欢吟,向我们展示了北国之秋的神韵。早晨起来,泡一壶浓茶,看凉风夹着细雨,洒向这北方沧桑的天空。天空下,槐树是那么的深沉,蝉鸣又是那么的凄惨。比起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北国的秋,是不是更真实,更感人呢?若不是,达夫又怎能以生命的三分之二,去留住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呢?爱秋之情,岂用多言!“曲曲折的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名篇《荷塘月色》,早已耳熟能详。真得很惊叹朱自清,竟有如此笔力,把荷塘月色的娇柔明媚,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若不是用真心去感受,又岂能写得这般美好?又如《背影》一文中,一清如水的笔墨,点点滴滴的细节,把朴实无华的父爱,诠释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可见其情有多深,意有多切。情,是散文那高尚的灵魂,是散文那永远迷人的气质。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0217/71be1fc715bba3c8.jpg)
当然,除情真之外,散文还有许多优点。上至宇宙万象,下至蜉蝣苍生,无一不是它抒写的对象。一粒沙里看世界,瓣瓣花上说人情,其取材之广,可见一斑,真可谓兼容并茂,包罗万象。还有,散文的语言也特别优美,如行云流水,游龙戏凤,是那么的自然、潇洒,又是那么的凝练、传神。比如朱自清的《匆匆》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这段文字,明白、晓畅、自然,如一股温泉,从泉眼喷涌而出,天然至极。再比如茅盾的《白扬礼赞》,语言朴实、无华,简直和要赞扬的白杨树浑然一体了,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地步。于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们又怎能感受不到白杨那正直、无私的美好品质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0217/5541047b4d594747.jpg)
至于说散文的构思精巧,我倒不大赞同。唐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还是天然的最美。一种感情的抒发,只适合一种结构的表达,如行云与流水,月落和乌啼,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无须费心去构思情节结构。情到真处泪自流,意涌笔尖语不休,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只要情真意切,文笔流利,胸中之言,便可喷涌而出。待到收笔之后,结构便已形成,因此无须费心去构思结构的精巧。如陈思和的《中秋》,以父亲小时教给他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情牵,一句一条线索,娓娓道来父亲坎坷的一生,最后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收笔,与题目《中秋》成遥望之势。全篇一笔到底,情感自然流露,又适逢中秋落笔,以乐景反衬哀情,于忧伤之中流露出点点无奈,真可谓鬼斧神工,浑然天成,实乃散文之中极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0217/cf3ab3503cce9f8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