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如果你平时喜欢读书,当你走进任何一家书店,你会发现架子上会有不少教你“怎样实现各种目标”的书。换句话说,它们教你的是“how”,比方说《怎样获得影响力》《怎样说服别人》《怎样打造你的个人演讲》《怎样拓展你的人脉》《怎样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等等。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不是要教你how,而是要教你“when”,也就是:在什么时机,做你想做的事,才更有可能成功、高效地实现你的目标。
你以前多半听过这么一句话,叫做:“风口来了,猪都能飞。”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当一个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爆发期,你即便做得很差,也能飞黄腾达。其实这句话就是在讲时机的重要性。包括我们买股票,当股市在牛市的时候,我们怎么买都不会亏,闭着眼睛都能涨停板;但反过来说,当股市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怎么买都是亏损。由此可见,做事的时机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平克,他是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在《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连线》杂志等知名媒体都有自己的专栏。此前,他撰写过一系列非常优秀的畅销书,包括《驱动力》、《全新思维》等。我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就是他在2018年出版的最新著作。书的名字就叫when,翻译过来叫做《见机》。
作者和另外两位科研工作者,花了整整2年的时间,研究分析了700多个科学实验,其中涵盖了: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时间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甚至还有麻醉学、内分泌学这样的专业医学研究。作者根据这些实验结果做了大量的分析,最后才给出了他关于时机科学的研究成果,才有了我今天可以分享的这本书《见机》。这本书里面每一个论点的背后,都不是空穴来风和作者的主观臆断,而是有着扎实的、可以查证的科学事实作为依据的。而且,这本书每一章结尾都有一个所谓的“时间黑客手册”,教给你一系列工具、练习、指南,帮助你把书中观点落地,转化成为可以具体操作的行动。
我们都知道,地球自转是一天,我们根据地球的自转周期划分出了24个小时,来安排我们一天的工作。每一天其实是我们切割时间、分配时间、衡量时间的一个基本单位,这是我们地球人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一个刚性约束。要讲清楚时机的奥秘,我们就要从这“一天”开始说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样把握一天的节奏和规律?我们又能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改善自己每一天的状态,让我们过得更健康、更有效率?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日升而坐日落而息”,那我们是不是非得根据阳光的起落才能作息呢?并不是。根据作者的研究,不是有太阳光的照射,我们才能作息,我们人类有着内在的生物钟,没有光,我们照样能够正常作息。很多有机体都会通过调节自身来不断适应环境中所发生的改变,在18世纪,地球物理学家德梅朗就对含羞草进行了研究。他发现,白天含羞草会打开叶片,到黄昏时候就会关闭叶片,于是他就想知道如果把含羞草放在持续黑暗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结果发现,含羞草打不打开叶片,并不依赖于日光;即便没有阳光,到了该打开的时间,也照样会打开叶片。也就是说,植物有着自身的生物钟。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几乎对所有的生物进行了研究,小到单细胞生物,大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比方说人类自己,他们发现,所有的生物全都有自己的生物钟。不过,这台生物钟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但不管个体之间的生物钟怎么变,它的套路和规律,已经被科学家掌握了。
科学家有一套专门研究一天24小时个人行为和感受的系统方法,叫“昨日重构法”。具体是怎么做的呢?科学家请志愿者详细回忆前一天,也就是昨天,把它想成一部连续播放的电影,其中分成许多个场景,每个场景的时长控制在15分钟到2个小时之间。志愿者要描述他们当时做了些什么,然后从12个形容词里挑一个来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比方说开心、沮丧、享受、愤怒等等。当研究员汇总了将近1000名志愿者的数据以后发现,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叫做“双峰效应”。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天当中,人的愉悦情绪有两个高峰,一个是上午的尾巴,也就是大概接近中午的时候;另一个是夜幕降临,大概是晚上8、9点的时候。
换句话说,一个人典型的一天,他的情绪是这样度过的:早上醒来之后,愉悦感在整个上午会慢慢上升,到了中午会到达第1个高峰;紧接着在下午一路走低,随后在晚上又一次上升,达到另一个高峰。就像股市一样,经历的是一个“涨-跌-涨”的过程。想象一下,你周一到周五的典型一天是不是也是这么度过的呢:早上起来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午休结束头昏脑涨,一整个下午都浑浑噩噩,没什么效率,到了晚上,要么外出聚餐、朋友聚会,要么在家看书、追剧、玩游戏,情绪状态好像又恢复了不少。事实上,不仅是我们刚才说的愉悦感,这组试验还详细测量了人们对待他人的友善程度,以及专注享受自我的程度,还有情绪上能够保持平衡的程度等等,结果都是呈现出相同的趋势:上午涨,下午跌,晚上又涨。
这套所谓的“昨日重构法”靠不靠谱?很靠谱,这套方法的创立者之一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就是那本著名的《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另一位创立者阿兰·克鲁格,是奥巴马政府的白宫经济顾问。这套工具是由他们两人共同合作设计,用来测量国民幸福指数的。关于这套工具的论文,首次发表是在2004年的《科学》杂志上。所以说,还是非常可靠的。
那知道了这个规律之后,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哎帮助可大了。首先,我们知道了一件事情,我们的认知能力在一天当中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我们在醒着的这十几个小时里,其中有一部分时间,相比于其他时间,我们会更聪明、更敏捷,认知能力更强。而且,这一天当中认知能力变化的落差,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牛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福斯特就说:高峰和低谷之间的认知差距,就像喝了好几口酒,和没喝酒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做什么事情,决定了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效率和表现。有很多科学证据显示,上午清醒的时候,人的体温是逐渐上升的,这种时候我们就会更加警觉、专注,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执行能力也会更强。这也是为什么有那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很多的成功人士,包括硅谷知名的企业家,都是以早起著称的。
这也是有科学实验在背后做支撑的:哈佛的一位教授和丹麦的研究员一起,对丹麦200万名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测试。结果发现,同一份卷子,上午参加考试的所有学生的平均分,比下午考的平均分要高。上午和下午分数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呢?研究报告上是这么形容的:这个差距相当于两个礼拜没来上课的程度。可见,上午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尤其是数学这种强调逻辑推理的学科。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让作者来设计中国的高考,他一定会安排4个上午考,而不是安排2个整天的上下午一起考。我就想起,我有个同学在当年参加高考的时候,本来按他模考水平是稳稳考上清华北大的。结果高考时候下午考英语,打铃收卷的时候才发现,完形填空的答题卡填错了一整行,已经来不及修改了,白白丢了好几十分,结果最后成了名校落榜生。
过去听到这样的事儿,我们总会觉得是考生自己下午状态没有调整好,还在犯迷糊;但实际上,按照作者平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重要的考试压根就不应该安排在下午。不过那问题又来了——下午是不是就一无是处了呢?也不是,研究显示,我们的直觉和创造性思维,在下午的时候会表现得更好。对于学生来说,把数学课安排在上午最好,而把艺术类课程和创意写作类课程安排在下午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作者也说。上面这套模型和方法,只适用于“大多数”人,并不是所有人。那还有什么特殊情况吗?或者说,如果你本人的精神状态并不符合这种涨跌涨的模型,是不是说这种模型有缺陷呢?当然不是,关于这套“昨日重现”法所形成的24小时模型,优先考虑的是我们大多数作息规律的人,也就是早睡早起、不熬夜的人,比方说11点睡觉,7点起床的这种。
但事实上,我们生活中还有另外两种人:一种人睡得很晚起的很晚,我们叫他们“夜猫子”;另一种人睡得很早起得很早,作者叫他们“百灵鸟”。比方说季羡林老先生,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百灵鸟,每天早上4点钟就起床了。这两种人,大概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决定他们生物钟的,主要是先天因素,还有年龄的因素,而不是后天刻意的结果。那对他们来说,我们前面说的“涨跌涨”模型还适用吗?哎依然适用,只不过,要按照他们清醒的时间段来划分——比方说,对夜猫子而言,夜晚就是他们的早上,是最清醒、状态最好的时候,他们晚睡晚起,中午起床以后,日光最充足,他们的状态会处于低谷,然后在傍晚前慢慢恢复精神,达到一个小高峰;再到深夜进入下一个高峰,同样有一个涨跌涨的循环过程。
如果你是夜猫子,要参加上午的晨会,没精打采、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这里给你分享几个小方法:①头天晚上列好清单,写下来你需要收集整理什么东西;②开会前去外面快走一圈,大概10分钟;③帮同事一个小忙——帮他买杯咖啡,拿个快递,这会让你感到心情更愉悦;④开会时候一定要格外警觉,别人问你话的时候,先重复一遍对方的问题,再开始作答,千万不要听岔了。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帮身为夜猫子的你,在早晨找回一点状态。
我们讲了利用好上午时间的重要性,与上午的高效相对应的,就是我们在下午时候的低效。根据作者的研究,下午堪称人类一天当中的“百慕大三角区”,出现各种状况的频率是最高的。
美国杜克医学中心的研究者调查了医院里面90000台手术中的不良麻醉事件,也就是麻醉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情况。结果发现,上午9点出现麻醉问题的概率是1%左右,到了下午4点,这个概率是4.2%,翻了两番还多,出问题最多的就是下午3-4点之间。如果再追究一下,其中不仅出问题、而且真的对患者造成过失伤害的手术概率,上午8点是千分之三,而到了下午3点事故率就飙升到1%,是上午的3倍多。
究其原因,就是生物钟导致的,麻醉师本人下午低谷时期的警觉程度下降,执行复杂任务的时候更容易出问题。包括用内窥镜做身体检查的时候也是——医生在下午用内窥镜查出结肠中息肉的概率比上午要低。低多少?每个小时降低5个百分点。在调查过程中的某些天里,上午11点,大夫平均每次检查能发现1.1个息肉;到了下午2点,也就过了3个小时,大夫能查出来的息肉平均还不到0.5个。而且,这两批病人还是同一批人。有些调查甚至发现,大夫在下午能完整给你做完内窥镜检查的概率都比上午小。除此以外,大夫给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开药的时候,下午给你开没必要吃的抗生素的概率都比上午要高。
另外,我们都知道医院的消毒杀菌工作非常重要。2015年,几位研究人员在美国30多家医院里做了大规模的洗手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医护人员在下午不洗手的概率要远高于上午:如果上午4个小时,他们洗10次手,下午同样的4个小时,他们只会洗6.2次手,降低了38%。有研究人员做过测算,在这34家被调查的医院里,每年因此而导致的过失感染——也就是完全可以被避免的感染,达到7500次,为此要付出的损失高达1.5亿美元。如果这个比率推广到全美国所有医院,那就是60万起过失感染,1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35000条因此丧生的人命。
这个结果是不是有点触目惊心?除了在医疗领域,在交通领域也是如此:在英国,因为司机犯困和打瞌睡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有2个高峰:下午2点到4点,和凌晨2点到6点。这两个高峰时段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美国、以色列、芬兰、法国,等等都是如此。英国后来还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得出了一个典型的工作者,白天最没有效率的时间点是下午2点55分。所以,以后千万不要把重要的事儿安排在下午这个时间段附近。
那说了这么多下午的不好,那下午的时间是不是就无可救药了呢?哎并不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自己不好的状态,那就是:休息。
丹麦的一个大规模实验,讲到上午大家考试的分数普遍要比下午更高。不过,这个研究还没完——研究人员发现,到了下午,如果学生在考试之前能休息20-30分钟,吃点东西、玩儿一会儿聊聊天儿,那他们下午考试的分数会不降反升,效果相当于多上了好几个星期的课。研究人员甚至发现,如果老师怕过多的休息占用了上课时间,那把学生在校的时间适当延长都是合情合理的,只要其中能穿插进更多休息的时间。
不仅对孩子,对参加工作的成年人来说,适当的休息时间也很重要。大家都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吧?里面摩根·弗里曼演的那个黑人囚犯,因为在狱中表现良好,无数次被提请减刑、提前释放。结果每次都被司法委员会拒绝了。根据我们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平克所提供的证据可以看出,弗里曼很有可能倒霉在:他被问话的时间都是下午,而且还是在法官半天没喝水、没上厕所的时间点。
关于这一点,还有另外一个研究:有学者对以色列监狱中的司法委员会进行了观察研究。数据显示,一大早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法官同意给犯人减刑假释的概率是65%。随着上午的时间不断流逝,到了中午的时候,法官同意假释的概率会降到几乎为0。当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罪犯的量刑程度进行了控制,确保不会有重刑犯、死刑犯来干扰实验中法官的判断。接着有意思的地方就来了,从中午开始,法官们每一次经过休息调整以后,比方说吃完午饭回来,同意假释的概率就立刻重回巅峰,达到60%以上,然后一路走低;再休息一次,再次回到巅峰,再走低,直到接近于0。所以,一个普通的犯人在面对问话的时候,即便做出同样的悔罪表现,可能等待他的结果也不是他所能左右的,而是时机所左右的。
好,那我们现在知道了,休息很重要,但问题又来了:我们该怎么休息呢?你可能会说,休息不就是不干活吗?刷刷抖音,打打王者,不就是休息吗?哎不好意思,你要是这么休息,那还不如不休息。因为你很有可能发现,为了休息打了把王者,结果打输了心情不好,工作效率更低了;或者你刷抖音,等你刷完,公司也快下班了。
我们该怎么休息呢?这本书里就介绍了高效休息的五大法则:① 只要休息就比没休息强;② 活动活动就比干坐着强;③ 一起休息比独自休息强;④ 户外活动比屋里待着强;⑤ 不惦记工作比惦记工作强。
本书作者也介绍了几个具体的休息小方法,在这里跟大家做个分享:①微积分休息法。也叫做20-20-20法则,具体操作很简单:在手机上设提醒,工作每20分钟,抬头盯着20码的地方看20秒钟。你也可以趁机起身去接个水,活动活动。②走动休息法:每工作一个小时就走个5分钟。当然你也可以做做办公室瑜伽、俯卧撑之类的运动。③大自然休息法:简单来说,就是出去到外面接触一下大自然,活动活动;没机会的话,就看一看室内植物、或者窗外的植物;④社交休息法:也很简单,就是通过肢体或交谈“勾搭”别人聊几句,活动活动。或者约定一起出去散个步、喝个咖啡、买个饮料。⑤换脑子休息法:所谓换脑子就是不再想工作的事儿了:冥想、深呼吸、听首歌、看个笑话,之类的。
那有人可能又有疑问了:这些工作之间的间歇式休息时间比较短,那有没有时间比较长的休息呢?比如说,午休睡一觉,这样好不好?关于这一点,书中也有阐述——以前作者认为,工作中打盹是不敬业的表现,但是现在他的想法变了:工作日正确的午睡,是对抗下午低谷状态的宝贵休息,它有两大好处:①提升认知能力;②有益身心健康。
美国宇航局NASA一项研究表明:午睡40分钟以内,能给飞行员提升34%的反应速度,提升2倍的警觉性。还有研究显示,意大利交警如果在下午班和晚班之前小睡一会儿,执勤的时候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能比没有小睡的同事执勤时降低48%。另一项实验表明,午睡的人解出复杂问题的几率是那些没有午睡的人的2倍。现在有一个很时髦的词,叫“心流”。实验证明,午睡甚至能够增加人的心流状态的出现次数。而且,午睡还能降低心脏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提高人的免疫力。
说了这么多午睡的好,你可能就怀疑了:你们说午睡这么好,为啥每次我醒过来的时候就好像脑袋里灌了铅一样,昏昏沉沉的?答案是:你睡得姿势不对。最理想的午睡非常短,要控制在10-20分钟之间。超过20分钟,就要付出代价了,也就是出现“睡后迟钝”的效果,英文叫sleepinertia,具体表现是——睡不醒、不想起、没精神。另外,午睡还要注意一点,午睡的最佳拍档:是“小睡+咖啡”。
关于这一点,也曾经有过试验:有3组人,第1组服用安慰剂,第2组服用200毫克咖啡因,第3组服用200毫克咖啡因+小睡。结果发现,第3组人的工作绩效最高。咖啡因需要25分钟进入血管,正好在20分钟小睡醒来,帮你提神醒脑,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所以,作者本人现在就从一个午睡反对者,变成了午睡的死忠粉,睡前还一定不忘了来一杯卡布奇诺。
作者在这里也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午休五步法:①找到你的下午最低谷时间点。午睡不一定是正午,一般的最佳时间是下午2-3点,或者起床后的第7个小时;②营造安静的环境,特别是手机要静音;③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喝杯咖啡;④设闹钟25分钟。一般人7分钟入睡,所以刨去以后正好不到20分钟,而且25分钟的时候咖啡开始起作用;⑤养成习惯坚持下去。证据表明有规律打盹比不规律打盹益处更多。
作者希望,咱们社会能够形成一种新的共识:休息不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而是应该深刻地融入单位、组织、机构的工作制度当中。因为在它背后是大量可靠的科学研究在为其背书。特别是,休息不是某个领导一发善心给员工的福利,而是大量理性分析思考、权衡利弊得出的解决方案——解决的是员工下午工作效率普遍低下的问题。
想想也是,十年前我们还在敬佩那些只睡4个小时、可以彻夜工作的人,觉得这些人真牛、真敬业。但是现在,随着睡眠科学被更多的主流关注,我们开始慢慢扭转这种态度了。关于时机的科学,这本书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朴素的道理:我们该让自己休息一会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