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具体讲解了一下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化教学内容开发,着重介绍了情境化学习的概念、“场景化学习vs情境化学习”的区别。那么在今天,基于笔者的一些开发经验和前辈们的经验分享(此处感谢罗长江老师的分享),个人认为做好情境化的教学内容开发,需要做到三点:课程标题任务化、模块结构锚定化、案例素材模式化。
那么在做内容开发之前,我们要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张图:
相信在上一篇文章中,大家已经见过这张图片了,可能熟悉的朋友已经发现了,在著名的课程开发“ADDIE”模型的“design”中,就涉及了上图的课程内容任务化。任务化的好处,是可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员想要解决的问题,包装成任务进行攻克。那么情境化教学和它的结合点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完成任务”就像是特工大片里的男主角,去触发事件,找到线索,顺藤摸瓜,打败大BOSS……诸如此类的案例。可以发现,当我们的教学内容能够包装成类似的任务时,是不是正是将学员带入情境,去共创体验呢?同样对课程设计者来说,做的不正是情境化教学内容的事么?
因此,情境化教学,就可以在课程内容被任务化之后,去设计场景和事件案例等,让整个课程真正做到情境化。
那么基于课程内容任务化的前提,我们来看看究竟如何做到“课程标题任务化、模块结构锚定化、案例素材模式化。
一、课程标题任务化
前面我们提到了完成任务就像电影里的特工抓到坏人,也像游戏里面的闯关任务。事实上,所有的任务,都是又一些共性元素在里面的。在这里,我们罗列出了四大任务必备要素,即“什么人,什么事、做什么、有什么收益“。比如当下特别火的”王者荣耀“,里面的人物就是一系列的英雄,事件就是要把敌方的要塞进行摧毁,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断的打怪升级抢人头买装备,最后的收益就是赢得胜利、账号升级、获得成就感。
所以,我们在做课程标题任务化的时候,也要具备这四个元素,使标题任务化,并具备情境感。那么,在给课程取名时,基于这四个元素,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
第一种叫做明示法。所谓明示法,就是很明显的将四个元素直接罗列在标题上,显而易见,通俗易懂。比如《四招教你精通柯氏四级评估》。我们可以发现“人“就是”你“,“事“就是“研究柯氏四级评估“,”做什么“就是”四招“,收益就是“精通柯氏四级评估“,一切都是显而易见的。再比如《迈出这三步,你就是演讲高手》,我们可以发现“人“就是”你“,“事“就是“做演讲“,”做什么“就是”迈出这三步“,收益就是“成为演讲高手“。这样子,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简单明了,而又不失任务化的名字啦。
第二种叫做暗示法。它明示法的区别,就在于它会在字面上隐匿部分要素,但是却又留下了暗示,耐人寻味。我们再来举个例子——《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我们可以发现,任务化的一些元素似乎是消失了,你很难提炼。但是这个题目似乎是暗示这样了一句话:“你要想成为一名高效能人士,就必须掌握这7个习惯“。怎么样,这样一解释,我们又可以把四个元素提炼出来了。类似于《培训师的21项修炼技能》等,都是用了这一类的暗示法,也可以将题目变得非常任务化。
最后一种就是流行IP借用。我们认知当中的很多流行内容:游戏、影视、体育等,都是非常有意思的IP。它们本身就包含了任务四要素,并且知名度很高,一下子就能给学员带来体验感,可以直接拿来“借用“。比如近期比较流行的《超人总动员》、《绝地求生》等。
怎么样,用这三种方法来命名,是不是可以让你的课程标题变得更有意思呢?取好了名字,再来设计接下来的内容,就会更加顺畅了。
下一期,笔者会介绍“模块结构锚定化“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