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生命最初1000天的养育方式很重要?
首先,所有人类婴儿都是不成熟的早产儿。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脑容量越来越大,而人类又从爬行进化到直立行走,导致盆骨变小变窄。渐渐地,婴儿的大脑袋越来越难通过变窄的产道。为了适应,人类进化出了一种策略——让大脑在子宫外发育。所以不同于其他的哺乳动物,人类即便足月的婴儿,也没发育成熟,是个早产儿。其他哺乳动物,比如羚羊,刚出生不久就能站起来,会跑会跳,会自己进食。但人类不行,刚出生的婴儿非常柔弱,别说行走和觅食了,他连自己翻身和抬头都不会。
在生命初生的时期,是婴儿身体发育身上和心理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间没有好好养育,对婴儿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从身体健康而言,英国教授曾提出了“多哈理论”,在1944年荷兰大饥荒时期,对营养不良的2万4千多名孕期妇女生产的孩子进行长期跟踪,发现这些孩子即便长大后,相比正常人,有着更多疾病和健康隐患。
从心理发展而言,心理学家哈洛通过铁丝奶水妈妈和绒布妈妈的黑猩猩实验,提出了“爱源于接触”的论断。这充也分说明了在婴儿早期,充满爱和抚触的养育对婴儿一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父母,在婴儿早期,要为孩子提供温暖、柔软、包容、接纳、安全的类似子宫一般的环境。 否则可能会对婴儿造成极大伤害。母爱形成亲子依恋的本质是要建立接触性关怀,形成亲子依恋,而不单纯提供奶水和食物。
形成亲子依恋有三个重要点:
1、看护人的稳定性。如果今天是保姆带娃,明天妈妈,后天姥姥,大后天奶奶……这样的方式由于看护人的不稳定,婴儿难以建立安全感。
2、看护人的敏感性。看护人需要敏感察觉到婴儿的需求。这需要看护人的用心观察,而不是完成任务式的敷衍。
3、看护人的积极回应。看护人需要积极回应婴儿的一切需求。在婴儿时期,不必担心快速回应婴儿的啼哭会宠坏孩子、惯坏孩子。相反,要尽最大的可能,用最快的速度去回应婴儿的啼哭,对他的需求给予积极回应。
从心理角度而言,在婴儿的头三年里,母亲对孩子的意义非比寻常。
研究表明,女性情绪能量远超男性。而成年人的情绪能量又大于孩子。
所以,母亲情绪状态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妈妈快乐,全家快乐;妈妈焦虑、伤心、暴躁,全家都阴云密布。母亲决定了一个家的温度。母亲的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走向。如果妈妈情绪稳定,孩子更容易表现出友善、平和、愉悦、情绪稳定,富有安全感的孩子;如果妈妈情绪不稳定、焦虑、暴躁,也容易养出焦虑,敏感、自卑、怯懦、暴躁、乱发脾气或者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尤其是在孩子还非常弱小的时候,母亲的情绪对他影响巨大,婴儿本身又如此柔软脆弱,没有任何方式排解母亲负面情绪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心理学上的“自我参照效应”,就是指:孩子很容易将母亲当做是自己的一部分。母亲如果焦虑暴躁,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不好。
所以,妈妈的情绪状态对孩子出生1000天特别关键,可以说铺设了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
从脑科学的角度而言,大脑在前三年有惊人的发展。在人类出生第1年,神经元会以每秒100万的速度建立连接,且大部分脑发展都在前三岁完成。第2个高速发展期在青春期,此后人类大脑再也没有如此高速的发展期了。
且大脑有“用进废退”的特质。在神经元建立,如果没有通过刺激固化神经元的连接和使用,早期建立神经元会慢慢衰退。
所以,在孩子3岁前要尽可能多地对孩子的感官进行刺激:视、听、触、味、嗅。这并不是说“要对孩子进行听觉刺激,我就拿个鼓在他耳边咚咚咚地敲”,而是要让孩子在快乐情绪下与感官刺激建立连接。比如,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轻怜蜜爱,一边轻轻抚触,一边温柔地对孩子唱童谣或者指着家里的物品教他辨认。
五感刺激要和愉悦的情绪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刺激、固化孩子大脑里建立的神经元,让孩子变得聪明而自信。
另外,家庭教育的环境也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家庭的藏书和父母积极语言等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父母不要用说教的方式来教导孩子,而是要让自己终身学习、成长的积极心态去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榜样,提供积极正面的“环境土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