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温一下《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中的那个咿呀稚子 ,已悄然长成翩翩少年,那个曾经“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汗味的小男孩”变得“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母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为了拆除这座墙,母子二人共同努力,用了三的时间互相通信,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交流沟通,35封书信内容包罗万象,大到严肃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为人处世。通过一封封的书信,彼此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母亲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儿子,儿子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令人感概:
母亲思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她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中年父母的挫折,可能多半来自于,他们正在成长的孩子不愿意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入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愿意进入。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你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让自己在哪一条跑道上。如果决定做那清晨散步的人,怎么会有“平庸”的问题?会不会你的气定神闲,你的温和内敛,你的沉静谦逊,反而就是你最“杰出”的人格特征呢 ?
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有小草的长法。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独的。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赏识、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跟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做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就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下一条路,回不了头。
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