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采铜
这本书名咋一看好像是鸡汤,不过对于知识匮乏,鸡汤还没喝够的我来说,还是有些干货的。
读前思考
- 作者眼中“很厉害的人”是什么样的?
- 作者提出了什么建议和方法?
- 对于我来说是否切实可行?
“精进”一次来自佛教用语,意为“努力向善向上”。
心理学博士采铜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
对待时间
孩子对待时间的“郑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用“郑重”的态度玩耍,而我们却以“戏谑”的方式生活。
梁漱溟先生说过:
郑重是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斯坦福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划分了不同时间视角的人,他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持有不同的态度:
- 拥有积极过去视角的人
- 以积极心态往回看
- 对当下的拥有怀有感恩之心
- 但是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 拥有消极过去视角的人
- 以消极心态看待过去
- 往往会陷入伤害和负面经历的回忆之中
- 拥有享乐主义视角的人
- 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
- 拥有宿命视角的人
- 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 自己只能顺从和接受
- 拥有未来视角的人
- 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未来目标
- 对当下幸福感不高
这 5 种视角各有利弊,我们要采用混合折中的方法来使用,根据不同的场景加以灵活选择,比如在工作中采用未来视角,生活上采用享乐视角,对待家人则采用积极过去视角。
树立目标
有了正确对待时间的态度,接下来就要树立目标。目标太长远或者太近都不好,在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中采取折中的计划最为合适。
作者采铜建议以 5 年时间作为一个目标的阶段。5 年并不是很长,有利于我们指定详细、可行的行动计划,并且按照计划一步步地执行下去;同时,5 年也并不是很短,有利于我们明确规划,思考当下行动带来的长远意义。
作者还针对远期、近期目标的问题提供了 2 个处理方式:
- 使远期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
- 不要泛泛而谈更多、更好,而是要仔细,在什么方向更多,有多多
- 比如 3 年后成为高级开发工程师,5 年后成为移动端小组长,工资 XX 万以上等
- 目标细化,实现起来更有目的性
- 增加妨碍近期目标行为的难度
- 让影响你近期目标的行为变得更加复杂,逼迫自己停止在这些无关的行为上寻求满足,转而坚持长远目标
- 比如删除游戏,闹钟放远一点等等
掌握时间的节奏
使用时间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效,总是追求短时间内完成很多事情。
相反,我们要合理分配时间,在工作中加快节奏完成工作;生活中放慢脚步,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样松弛有度的使用时间,如同交响乐,有漫有快,才有高潮。
要实现时间的深度,作者建议我们可以选择一项喜欢的业余爱好。在闲暇时间专心投入自己的爱好,实现对时间的高质量利用,这样我们在爱好上的成就也许会让我们吃惊。
注重积累
有了正确对待时间的态度和适当的目标,接下来就要开始一步步实现。
在这个漫长的实现过程中,到底要做什么事情才能变得更厉害?
作者认为,我们要选择那些能够产生积累效应的事情。
我们在完成一件事情后,这件事情带来的收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这个过程作者称为“收益半衰期”。
作者建议我们尽量少做一些半衰期短的事情。
完成半衰期长的事情,其收益在长时间内存在,即使每次收益很少,由于它长期存在,只要多坚持几次,就可以让这个收益更长久下去。
经典作品之所以被称作经典,是因为它的内涵经久不衰,不论什么年代,多久后重新审视经典,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都会存在,半衰期十分之长。
以后在选择做一件事情时,可以先考虑下它的收益半衰期。
选择
生活里我们要做无数的选择,每次选择都要计算得与失。
要想做出最好的选择,作者建议我们:
从根本问题出发,把人生的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树立一个最高目标
一个人内心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尺度,反应了他有一个怎样的格局。
作者采铜提出了 4 个层次的格局:
- 零度格局:没有目标,只是追求当下的潮流
- 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
- 利益格局:旨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 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与欲望
- 真理格局: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 看到了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
- 社会格局:以改进社会、增强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 至善之人,看到自我与世界、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我们可以无法一下达到 3 和 4 的境界,但可以在现有的格局之上前进一点,提高一点要求,往上走一步,也许就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宁当凤尾,不当鸡头。
我的最高目标:
使用互联网技术解决过去的一个问题
创办公司
财务自由
我希望五年后的自己:
一线互联网公司的高级开发工程师,或者 C/D 轮创业公司的移动端组长
熟练掌握一种移动开发技术,熟悉前端开发技术
树立个人品牌,有拿得出手的个人博客和作品
结婚,买房,买车,生孩子
为孩子的未来做一些规划和准备
开始思考 10 年后的自己的方向和去路
有拿得出手的个人爱好,做饭、摄影、修电脑也算
身体健康,保持锻炼,有良好生活习惯,定时体检
明确了自己的最高目标之后,我们要勇敢说不,选择那些真正特别的事情。
逃离隐含假设
虽然知道要选择真正重要的事情,但是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时候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呢?
我们常常被太多选择困扰,困住我们的不仅仅有客观事实,还有我们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背后的隐含假设。
隐含假设限制了我们的思考范围和思考角度,让我们无法迈出脚步。
我们觉得当前的环境不够好,没有机会成长,没有时间做更多的事,我们彷徨、难过。在纠结如何改变世界之前,先思考一下,你是不是一直陷在自己的思维陷阱中?环境不够好的背后原因是否知晓?这种环境下你没有任何成长的机会吗?
没法改变是个人懦弱的表现。懦弱为我们添加了思维局限,让我们只能看见两三个“可见选项”,而忽略了更多的“其他选择”。
生活有四种常见的隐含假设:
- 赛道假设
- 人生就是一场比赛,最后得胜的只有个别人
- 低关联假设
- 人生的经历相互独立,没有什么关联
- 僵固型心智
- 自己天赋不够,智商平平,恐怕这辈子再努力也这样了
- 零和博弈
- 总想着如何从别人那里获得利益
- 没有思考双赢方案的意识
面对这些隐含假设,作者提出了三种思维方式:
- 目标闲置
- 遇到难解决的问题不妨先搁置一下
- 重组时间,转换下思维
- 能力嫁接
- 认识到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 努力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 用擅长的能力帮助理解、解决新问题
- 特性改造
- 把“消费型兴趣”改造成“创造型兴趣”
- 为不得不做的事找一些驱动理由
即刻行动
种一棵苹果树最好的时机是 10 年前,其次是现在。
越是拖延,内心的障碍就会越多,越不想开始。
马上行动,从必要的小事做起,这是最重要的行为法则之一。
Done better than perfect.
作者借用精益创业中的一个概念“最小化可行产品”,告诉我们:
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实验,不断地迭代优化来完成一个项目,达成一个目标。
与其在准备中消耗,不如先做出一个简单的产品,展示出来,接受大家的反馈,进行优化。
对产品进行优化、迭代需要勇气,因为我们需要不断的推翻自己,我们不能沉浸在过去付出的回忆中,而是要真诚地接受反馈,修正自己的产品。
多线程切换效率低下
不论计算机还是人,在不同任务间切换都会有损耗。
生活中尤其如此,往往在任务 A 刚进入深层次思考就被打断,不得不去重新准备 B,过后需要重新开始思考 A。
因此,选择恰当的中断点,就称为多任务工作的重点,而多任务的切换,就变成了多个中断点间的切换。
- 三明治模型
- 思考一件事分为三个阶段:支持性思考阶段、核心思考阶段、操作性动作阶段
- 任务中最棘手最关键的就是中间阶段:核心思考阶段
- 当进入“核心思考阶段”时,需要我们集中精力,专心思考
- 切不可把切换的中断点选在“核心思考区”
思考一下
你的哪些计划、任务是马上可以完成的?不妨现在就去完成它。
高效学习
虽然“三思而后行”很重要,行动后的总结也必不可少。
行动只是开始,在行动中不断反省、总结经验才是成长的关键。
想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高效学习,学会向自己提问。
反思的 3 个关键点:
- 反思要及时
- 刚完成任务时我们心中还存在着大量细节,这时回忆一下,即使时间很短,收获也是巨大的
- 弄清楚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
- 在知道怎么做之后,还要深一步研究整个事件是如何运行的
- 其中的关键点,推动点,阻碍点都是哪些
- 这样在以后的相似事件中可以更好的掌控事情的发展态势
- 注意意外事件
- 任何项目都会出现意外,保持对意外的敏感性,做出预先准备
向自己提问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向自己提问是每个学习者应该学会的技能。
对问题的好奇,对答案的探索,会成为我们自我学习的驱动力。
一般的学习过程:
- 制定计划
- 实施学习
- 回顾和整理
但是如果从问题出发,最后结果会更胜一筹。
构建式学习启发我们,不妨多思考几个问题:
- 我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哪些?
- 我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 新的知识对原有的知识有什么补充?
- 还有哪些是未知的,需要我去学习?
- 有哪些问题我要长久帮助,以实现对这个领域的深入了解?
在问题的指引下,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柔和起来,连续不断地构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知识称为一个有意义的网络。
专家视角
面对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尽可能多地吸收有用的知识,成为了重要的能力。
最高层次的解码工作,就是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具备“专家视角”。
专家视角就是要求我们以作者的角度来思考,站在创造者的角度来欣赏一部作品,对其使用的手法、形式、结构有更好的理解,比如在观看影片时具备“导演视角”,在看代码时具备“作者视角”。
如何做一个高层次的“解码者”呢,作者为我们指出了三条方法:
- 不只是找结论,还要找过程:即不仅要知道结果是什么,还要知道结果是怎么来的
- 不只是做归纳,还要做延展:即考虑在另一个问题下当前结论是否仍然适用
- 不只是比较相似之处,还要比较不同处:看出不同之处,才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
修炼思维
有意识地培养简单表达的习惯,这是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之一。
简洁并不意味着简单,它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是某种合理的适度。
作者从三个角度探索简化思维之道:
- 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删减,把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 基于深入的了解,把信息压缩起来,表达出更多的内涵
- 在了解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的模式,在现象之间建立联结
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工作可能会让人灵感枯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混乱、随机或意外的事件引入生活,通过混乱颠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维习惯,最终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
寻找思维工具,简化大脑压力
图形化工具可以加深理解、记忆。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后天来弥补,大脑在强大的思维工具帮助下,可能强大得超乎我们的想象。
努力
木桶理论适用于一个团体,而不是个人。
面面俱到、无一专精的“全面”没有意义,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程序开发也是如此,找到一个专业的方向,界面、数据、网络、性能、架构... 专精一个就够了。
精力有限,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你有什么天赋?什么特点?什么现存的或者隐含的优势?发现它,然后投入时间!
如果没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努力的心,那就多尝试多做,总会发现你擅长的。
想要发展出自己的优势,就绝不要苟且,追求完美。
努力的首要秘籍在于舍弃,也就是前面说的“选择”。
在专注自己的专业的同时,不妨拿出一小部分时间,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广泛涉猎,捕捉未来的发展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创造
在一定阶段,我们总有内容、计划可以去做去学。
在完成这个阶段的目标后,我们可能会到达一个瓶颈,没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我们的成长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挑战的刺激。
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在自己的舒适区徘徊,绝对催生不出解除的才能。
具体到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一边学习一边给自己提升难度,做一些能力以外的任务,从而达到挑战自己、逼自己创新、提升的目的。
还有需要转变自己的目的,完成任务的目的不是完成,而是创造,创造出自己不曾创造的,创造出更优秀更解除的。
求解现实问题的几个要旨
作者提醒我们求解现实问题时,要注意一下几个要旨:
- 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深究问题的本质,对问题进行定义
- 先独立思考问题,再寻求帮助:网络搜索、请教别人之前,先独立思考分析,提出假设
- 提出假设和模型:构建例子和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把问题简化到最本质的层面
- 修正理论:提出的理论也许不够完美,我们要不断地扩展情景,修正之前假设的 bug,逐步找到答案
- 关注细节,全面考虑:找到一种解决方案后,考虑特殊情况下是否正常
保持个性,与众不同
坚持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就是我们最好的竞争力。
就和追女生一样,如果我们迎合主流,也许有机会被认同,但更可能被淹没在众人之中。
在被现实打磨的漫长岁月中,我们要捍卫自己与众不同的部分,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战略管理领域有一种观点:
最好的竞争策略并不是怎么跟其他人激烈竞争,而是开创出一条独一无二,少有人走的路。
战略管理大师波特说过:
战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而是要你做得不同。
战略的意义在于让你远离竞争。
总结
知识间的融会贯通,这是一个高水平学习者的必备要求。
只有行动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一本实用性书籍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