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情我觉得都是从自己可能感兴趣的点出发,然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断的摸索,增强自己的兴趣。如果没有兴趣,为了完成任务而去读书,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
我比较喜欢散文,我喜欢余秋雨,余光中还有杨绛的散文。我也读上个世纪丰子恺的散文。读这些散文有一种悠闲的心态,没有那么匆忙,也没有那么的急功近利,但是仿佛一切都自然而然,充满生机和人性。
但即使是散文,最终也会回归到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思想的认识,否则散文就没有灵魂。
比如最近读一本书,《行者无疆》。作者看似以一种闲散的心态。穿梭于欧洲各个国家,描写自己的各种经历,瞻仰名人故居。实际上是在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尤其是西方现代思想跟中国思想的差异。德国的马克思韦伯,法国的萨特和波娃等等。当读到读到这些散文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对他们的思想的理解,你很难感受到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
于是我去翻看了,刘擎的《现代西方思想史》。再去翻看散文,一切就显得那么的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阅读穿越非洲200年,作者的终极问题是,非洲为什么这么穷?200年非洲到底经历了什么?它并不是一个历史的角度去写,而是以现在所见所看,通过历史留给现代的烙印去反思,尝试去做破局。
我想到了另外一本书,贫穷的本质。作者是以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为什么呢?因为他能脚踏实地真正的去研究,怎样才能摆脱贫穷,摆脱贫穷的陷阱。
你会发现一本好书从来不是教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以切身的感受,切身的思考去讲作者自己的事儿,以此来感染你或者启发你,而不是让你去信他。这是我课外阅读,跟以前在学校学习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我在跟作者对话。而不是一个老者在告诉我一定要这样做,尝试让我少走弯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