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报道:江苏徐州警方成功打掉了一个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
涉案信息竟然都是儿童的个人信息,数量高达200多万条,包括了孩子的姓名、年龄、性别、家长电话和所在城市等。
据徐州鼓楼公安分局发现,辖区内一网络科技公司每日电话呼出量成千上万,进一步侦查后发现了其中的猫腻。这家网络科技公司雇佣了十几名话务员,直接使用从网上买来的儿童个人信息,逐个对这些孩子的父母进行“陌拜”呼出,为一些教育机构招揽生意。
而这些对于个人而言非常重要的信息,竟是从网上以6份到1毛的价格买来的。个人隐私何在?
现在很多家长都想给孩子最好的,赢在起跑线上,报兴趣班成了一件大事。教育机构单独做活动找生源,留个家长联系方式也无可厚非。但是,可恨的是这些非常重要的隐私信息竟然被非法贩卖,甚至多次转手。
如果仅仅是推销个兴趣班还算是小事,如果这些个人信息被人贩子利用了,通过各种诱导、欺诈、恐吓手段进行儿童拐卖,那就摊上大事了。谁家的孩子不是宝?儿童个人信息泄露,后果严重!
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从网络上获知某某明星的各种黑料、恋爱史、上位秀,作为潮流明星,吃着大众流量这口饭,他们的生活可谓毫无隐私可言。有的明星,甚至“对于隐私的未公开表示道歉”。
但可悲的是,广大普通民众如今也掉进了个人信息泄露的坑。
如果你的车险快到期,起码有四五家保险公司会主动来电或发来信息,提醒你续买车险了。
如果你刚生娃,各种品牌奶粉、尿片的试用装纷纷而至,拍满月照的也热情上门。
如果你看过楼,估计各大房产交易公司都有了你的电话,孜孜不倦地向你轮番轰炸;买个房,起码能接到上百个楼盘推销电话。
如果不在手机上装个高频骚扰电话防护软件,光是推荐电话的骚扰就能让你恨不得扔了手机。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更是点名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猎聘等泄露求职者简历,在黑市只需7块钱就能买到应聘者的完整信息。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大数据为人们提供了不少的便利,但也同时暴露出弊端和隐忧,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成了难以根治的偏头痛。
6分钱就把我们“卖”了,违法成本太低,犯罪行为防不胜防,令人痛心。目前揪出的这些可能还只是毛毛雨,期望能加大相应监控,加大违规惩罚,期望有朝一日能直捣源头。
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变成了人人可视的真人秀,真可怕。
自觉保护个人隐私,人人有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