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最显著,基本的观点) 2.阶段性;3.科学性;4.创新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问:物资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第二问: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否认思维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必然导致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唯心主义时空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是同运动者的物质的联系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资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与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的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规律地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转移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
对立统一规律 (实质和核心)——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量变质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形式和内容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属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原因与结果之间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必然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改革开放的方针,其理论依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地社会性地物资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地实践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地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活动第一次飞跃: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论认识,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认识活动第二次飞跃:从理论认识到实践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有点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主要表现为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凡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就属于唯物史观
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资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生产力三要素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工具);劳动者(主导作用,决定作用)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客观物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体决定政体(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分资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政体分民主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和立宪制(议会制)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生产工具
社会意识结构的核心是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相对对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由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社会革命的本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社会革命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1992年 十四大 邓小平指出,判断改革实践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唯一宗旨)
我们党的根本观点是群众观点
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
毛泽东思想发展背景:1、当时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提供了物资基础和阶级条件.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条件.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萌芽:大革命时期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核心),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反对本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大在提出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性质;改革是一场革命;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三步走发展战略、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一国两制的推动
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是实事求是
怎么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求真务实;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独立自主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群众路线
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革命)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出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无产阶级领导权史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根本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是怎样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
过度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度时期。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25年1月,四大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中国无产阶级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最基本的运动,而且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
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1革命领导权的区别,旧民主主义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而新民主主义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2革命指导思想的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武器库中学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3革命目标与革命前途的区别,旧民主主义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新民主主义则要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948年12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三大纲领;1没收封建资产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红色政权的总概念: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中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法宝
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
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1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2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全党服从中央;4正确认知和处理党内矛盾,是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5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1986年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1990年12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共同富裕
1992年春,在南方谈话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生产力方面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方面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根本目标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把解放生产里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2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3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4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5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发展生产力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内在要求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82年十二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排除"左右“两方面错误的干扰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锐利思想武器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各基本点)
党的十七大党章中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邦,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活力源泉
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写入基本路线,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出发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4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坚持不懈。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中国梦。
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2年实现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提出是依据中国的具体实际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正确认识我国当今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扩展为五位一体。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总任务。
毛泽东于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种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基本内容,到202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改革使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邓一系列重大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样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从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1发展史目的;2改革是动力,3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我国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设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的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先富带动后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1大力发展实体经济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激发各类市场主体4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5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6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还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是节约资源
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原则1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2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八大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020年5月28日颁布《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2018年修改宪法,3月11日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个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两手抓,两手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为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最根本的是坚持其指导地位)
共同理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国家层面: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公民个人: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文化改革发展五个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进步的永恒追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六项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
3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
4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
5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
十九大提出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建设生态文明得基本原则: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2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3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4坚持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5 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核心),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节约资源,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从法律和政策上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教育公平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核心问题)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当代战争的主要根源,也是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
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是中国民族的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精义是国家主权平等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久和平,普通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
一国两制第一次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97年7月1日
1999/12/20解决澳门问题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过两制
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解放台湾
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1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2才能控制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3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和平环境;4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高素质的干部队伍;5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执政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马克思指导思想——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民主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4 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