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梁宁产品思维30讲》做产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毋庸置疑,肯定是用户驱动。“判断信息、抓住要点”这些都是针对用户而言,那怎样认识我们的用户呢?梁宁老师在此引用了一个结婚教练的模型,从女生相亲的角度来审视所有用户。
这个模型从外到内将人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圈与内核。感知层是一个人的外在样子,角色框架层是这个人所处的位置与扮演的角色,资源结构层就开始进入内在了,是其背后的资源与内在结构,能力圈由内核决定,内核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感的认知,当存在感被满足后就不在扩张能力圈了,一个人对存在感的感知正是触发其情绪与行为的开关。
人与人的不同,除了内核存在感的差异,还有习性的不同,也就是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恐惧什么?理性是把一个人往回拉的力量,但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内在的感受、情绪、底层系统。后天的知识、技能、道理、逻辑也就相当于app,你的愉悦、恐惧等情绪才是操作系统,所以你不是缺乏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里了。
人有四种基本的生物性情绪,愉悦、愤怒、不爽、恐惧。
愉悦就是被满足,绷了很久的感觉突然被满足,这种感觉叫做爽。反过来,没被满足就是不爽,人类的许多情绪,生气、悲伤、痛苦、厌倦等,本质都是某个点没被满足。优秀的人有几个特性:敏感、不能容忍、动手优化,这叫做正确的不爽。
你吸收谁的营养,你就会变成谁;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他的样子。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用愉悦、不爽、满足这三个词,可以亮度一个产品到不到位,可以亮度你和一个人的关系,看出自己的天份和命运。
愤怒是感觉自己的边界被侵犯,包括领域与存在感,而恐惧只不过是被侵犯后的无能表现。本质上,愤怒是一种恐惧,焦虑也是一种恐惧,来自对恐惧的想象,无从逃避,持续的恐惧;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对社会评论的恐惧。
恐惧是一种边界,会捆住人的手脚。劝人不要超过5分钟,有时并不是对方对她多好,而是抓住了她的恐惧;
恐惧是动力,比一万小时定律中的愉悦动力更大;
恐惧是痛点。做产品要么让人愉悦到爽,要么做能抵御恐惧的产品。
知道了用户的愉悦与恐惧还没完,还要了解用户的潜意识,这就是用户研究。用户研究要顺应其潜意识,去掉主观的愿望与判断,避免带来压力与引起防御。我们还可以影响潜意识,要么持续高压灌输,要么高频重复,要么绕过意识的防御。
人性是自然,教育是反人性的,角色是反人性的,人只有在被训练和有压力的情况下才扮演角色,所以很多人人前人后、在外在家判若两人,看人要去掉角色的外壳,角色就是集体人格,集体人格也是反人性的,因此如果产品是2b的,那就做符合角色的好了,就要反人性,正如微信与丁丁。人性是自我的,控制欲是自律的延伸,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愉悦驱动的人是自我的,恐惧驱动的人是自律的。归根到底,自我才是产品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