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说过,一篇文章要如何才能写出来,可以试试问问题。
这个方法其本质在于,让自己产生联想,也就是说,问自己一个问题,看这个问题能够产生什么联想;如果空想不行,那么在刷视频、看新闻、做菜,甚至是遛狗的时候,突然有个什么念头出现,问自己问题,激发自己的联想,顺着联想发散开,一篇文章就这么延展开了。
往往人们在一天当中,处于思考的状态是很少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大脑空白状态。就好像我听到一个同事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没有表情的状态的。
当然,有那种有习惯性思考的人。有思考习惯的人,日常写作不会搜肠挂肚写不出一个字。要无缝衔接转换到思考状态,很难,起码无意识状态下是不会转换到思考中的,那种眼神固定是在发呆,没有思维,放空。
实际上,要有意识地问问题,也是需要一定意识参与的。我是处于那种打卡的压力下,苦于没有话题,然后就会有意识地尝试问自己问题,从而产生灵感来写作。
这样显然对输出是不好的。当然要刻意在输入什么的状态下,问问题来产生灵感,然后输出,场合限制和仪式感要求太明显而不适合时刻都能开始思考。
我想,首先应该从人类生来就有的一个效应开始练习就比较好。比如,当一个人偶然想到一个字“喝”,那么如果在不远的地方摆着一碗汤,这个人肯定比平常更快地意识到“汤”。而且,不仅是汤,还有关于食物的一些概念,包括猪肉、饿、脂肪、饮食和饼干等。如果最近在吃饭的时候,几乎都是坐在摇晃的餐桌前,那么脑海中还会浮现摇晃这个概念。
这个效应就是启动联想效应,尽管这个效应的能力不算强,就像池塘里的涟漪一样,概念的激活也是由联想概念这张大网上的一小部分向外逐渐扩展开的。
不难看出,启动效应虽不算强,往往也是无意识的一个小火花。但如果我们能够刻意练习,把这些无意识瞬间,用有意识来抓住,会不会好一些呢?抓住了联想的内容,并有意识地往外扩展,那么存在于自身大脑中的知识网络就会被激活,相关概念就会进入记忆。
然后记忆不断地涌入,有意识地先串联起来,形成一段或数句可以延展成为一篇文章的话。把这些话记录下来,保存。
最后,在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用这些较为核心的话来作为文章的主题。根据主题来打好文章的架子,把核心内容在架子中慢慢扩展,形成一盘文章。
有一句话说得好:“这个世界不缺乏美丽,只是缺乏发现美丽的眼睛。”那么,我想说的是,每一个瞬间都是值得被发现并记住的,因为每个瞬间都有着不同的价值,我们把它抓住并记录,主动地把一个或几个瞬间改变成问题,回答问题,扩展答案,成为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