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35岁的年纪,再看很多鸡汤文、营销文、产业分析文就很会分辨好坏了,比如说:
1:、生活方式
有次在朋友圈看到有个95后还在校园里的单身未育朋友分享了文章,大意是鼓励大家“要过极简的生活”,看朋友还评论得挺积极,我在心里叹了一声
什么极简,你体验过“极繁”的生活嘛?你为不实用的东西买过单嘛?你体验过不同的生活方式嘛?可能吧,可能你觉得极简生活就是你要的就是你要走的生活方式吧,但是极简难道不是修心的过程嘛,没有消费的心理落差,没有消费的升级到降级的过程,何来极简感受?
这种同样适用于讲“断舍离”的,如果没有前期的盲目消费和“垃圾”累积,断什么、舍什么?是,断舍离后会很轻松,但那个轻松是跟之前花了钱带来的负累相比而言的,也不能说之前花的钱就没意义,至少在花钱的那一刻是开心的,知识那个开心不能持久,而积累多了这种短暂的快乐长久的负累,我们才终于明白了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从这个角度看,这钱不算是白花
2、经营模式
我跟我爱人都是干农业的,利润空间很小的行业,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劳动,但我们是生产端不是销售端,我们的很多朋友也都是一样的,朋友圈、工作群里经常发的是消费者饮食和消费习惯、商超经营模式、消费习惯......
对这些我本来也没啥意见,但是后来看他们分析餐饮趋势我就觉得不忍直视了
刚说过,我爱人他们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占用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可以说吃住在厂里或农场里,他们没有体验过普通的生活,我意思是那种一家人每天可以见到面,早出晚归有周末,像很多家庭一样餐饮上大部分时间自己做,偶尔点外卖或出去吃,甚至没有用过网购买菜,也没有自己去买过食材,不管是新鲜的还是预制菜还是网红零食,简单地说,他们自己就不是普通消费者
我爱人大概一两个月回家过几天,在这几天里我都尽量带他看看家里冰箱里有什么新鲜的网红的食材,我怎么买菜,商场里新开了哪些连锁店,哪些火哪些惨淡,我们回去买奶茶买小吃,每次这个年近40的男人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而我把我的观察体验告诉他。我的体验自然是我花钱买的,走过很多弯路,但是如果我不去消费,我跟我爱人我们俩对跟我们行业息息相关的餐饮供给就毫无概念,也没法分辨此类的信息
3、孩子和教育
家庭和教育类的信息是最能蛊惑大众的,年轻人很容易在各种信息轰炸下在“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二胎”“要不要给孩子报班”之间摇摆不定
因为我自己是二胎家庭,切身体会到了二胎的好与不好,但是我不打算分享我的观点影响周围的人,因为周围的同事朋友大都一胎或者未生育,他们没有体验过的经历也没办法共鸣
这里我想说的是,我在大娃孩子教育上花过很多冤枉钱,长了教训,在养育二娃的时候就少走了一些弯路,我经常调侃老大是试验田
还有我自己的教育,也报过一些技能的试听课,找自己感兴趣的点,被家人朋友吐槽过乱花钱,可以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我永远蠢蠢欲动
以上这些,可能看起来有些凌乱,我只是想表达,现在无数的价值导向的视频和文章信息,我并不反对,知识觉得年轻人勇于试错是没问题的,年轻的时候可以多花点“买教训”的钱,也别提什么被“割韭菜”,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上帝视角”,没有办法站在重点看过程,我们的分辨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更多是“吃一堑长一智”的方式,知识“长智”的速度不一样,有的人很快就反应过来,有的人要多“上当”几次才反应过来。
影视剧里总是有这样的情节,不知道珍惜人和事的主角总是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人们总爱看火葬场的情节,尤其是前期越凄惨后期翻转爽感越强强,但是反过来说,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被虐的那一方都是要付出代价才能认清自己的内心。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要作怎样的自己,总要花些时间、花些钱去寻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