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向往家庭合睦,希望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和平相处,夫妻之间会尽量避免争吵或者战争,我们也会教育我们的小孩不要吵架、不要打架,因为我们有句俗话是“争吵伤和气”。
和气是被保留了,然而孩子的创造力可能被抑制了。
最近看了篇报道,有研究学者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想看看孩子学前的家庭经历和他们成年之后的创造力到底有什么关系,他们让30岁出头的成年人写故事,结果发现那些写出具有创造力的故事以及具有创造型性格的人,是来自父母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
这些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观点,他们愿意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价值观和态度。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里,托马斯·戈登也提出——
“父母无需建立‘统一战线’”
因为要求父母两个人永远保持一致的做法,联合起来对付孩子,那么父母中的一方就不得不去扮演一个“不真实”的角色,问题没有解决而是被隐藏起来,最后还是会爆发的。
我们为什么害怕争吵呢?因为很少人愿意去正视这个问题。
在广广出生的第一年里,我跟爸爸就因为育儿分歧曾经在广广面前争论甚至是激烈的地争吵,广广大哭,回想起来,我们的情绪是激动的,头脑是短路的,最后演变成想尽办法压倒对方,让对方认输自己赢。
但是后来我们开始正视问题,找到了“争吵”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孩子面前“争吵”,
把解决争端的技能传给孩子
在生活和工作中,面对情绪激动的时刻,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就事论事而不是人生攻击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能。
所以我和队友约定好,遇到意见分歧的时候,我们不回避而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寻求解决方法。
在孩子面前“争吵”,我们表达真实的情绪,可以激动、可以紧张、可以亢奋,但是要控制愤怒。
每种情绪都有它的作用,前面说的激动、紧张、亢奋可以让我们头脑活跃起来、思维更敏捷以及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然而愤怒是针对不合理不公平的事件或者人,而不是用在家人身上的。
别忘了这是情商教育的言传身教啊。
我们“争吵”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和想法,阐述自己的想法但并不贬低对方的,我们会——
1. 暂时放下自己的意见一起讨论一方的想法
2. 然后换到另一方的想法再次讨论
3. 最后是评价两种想法的优劣得出结论
这跟各自一方、两败俱伤以及单纯的求同存异、毫无进展的方式不一样,结果是我们基本上能够得出双方信服的结论,并且会让另一方的想法更加完善。
建设性的冲突让团队大于成员的叠加(俗称1+12)
这就是我们“争吵”的正确打开方式,把解决争端的能力传授给孩子,等孩子大一些了鼓励他们参与进来,对孩子来说特别有意义。
因为当父母双方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孩子会懂得,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式,而不是只有一种,这是一种发散型思维,这是创造力必备元素之一。
孩子会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一个问题多个角度看待。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当我跟广爸正视对方的想法形成习惯之后,我们有时候还真的会正儿八经地辩论,有次甚至用英语开始辩论,因为广爸当时看到Quora上面的一个帖子很激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观点有点片面,就开始辩驳,嗯,就是这样我们谈正事的习惯开启了严肃较真、互相尊重的模式。
自从开了咱们公号的读书育儿群,我遇见了很多优秀的高知妈妈,一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群里面我们经常遇到各抒己见的头脑风暴,结果是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和解决方法。
我们鼓励孩子成为具有创造力、能够独立思考的人,那么我们自己也可以开始,言传身教。
“会“争吵”的孩子更会尊重他人
我们教小孩尊重他人,让他们遇到意见不一的人最好保持沉默,但这是放弃捍卫自己想法以及蔑视对方也具有文明辩论的能力,严重说这是不尊重自己和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跟陌生人看法不一,懒得去争论,因为我们根本不在乎对方,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家庭里,真正看到对方、尊重对方的想法时我们是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慢慢讨论,因为我们在乎彼此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在家庭里应该是各种想法被鼓励和允许的。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5到7岁的孩子的研究,学者发现,如果父母能力在家庭里面进行建设性的争论,孩子在情感上更感到安全,三年之后这些孩子更关心他人、更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

图片来自网络
在家庭里如果孩子被允许自由提出自己的意见,用合理的方式去争论和探讨,那么他们对于别人的意见的接纳程度也会更高,而不会轻易形成“我的想法就是对的,你的是错的”,“我不接受你的意见,不用讨论了”,“想都不用想你的是错的”等等狭隘的思维模式。
别忘了拥有这些想法的人是情商比较低的,因为他们眼里看不到别人。
所以让孩子学会“争吵”,成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情商高的人,关键点是:
1. 鼓励孩子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
2. 客观地说出别人想法的漏洞或者可以改进、提高的地方
3. 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