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语文专栏推送整合教学研究《爱,是最聪明的礼物》之后,心里一直不宁静。做整合教学研究,刚开始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不考虑太多,只要找到一个整合点,把几篇文章放到一起设计,就欣欣然陶陶然。做着做着,开始考虑课型的问题。为什么要整合?整合之后要教给学生什么?整合的效益有多少?于是,每次教学设计都要在脑海中反复翻滚。仔细读了君师傅的《更美语文课》,试图从中找到整合的规律和方法。但是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设计浅陋理念浅薄。也有一些领悟,多是课堂教学中的技巧,而且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学会的。课堂智慧来自于大量的课堂锤炼,像君师傅那样周周有大课磨炼的人,能有多少呢?
这个设计推送之后,反响寥寥。我自己也不满意这个设计。总觉得教学内容不明确。忙过为期两周的期末教学评估,我想找个学校试讲一下。无疑,设计是要重新揣摩的。向志强和艳平姐请教,志强说环节太多,而且难度有些大,对语言的品析不够;艳平姐说,设计太单薄,语用点没理清楚,教什么就含糊不清,没有找到语用和精神的融合点。
我更迷茫了。但课是一定要讲的。联系了我的学生欢欢,记得上次视导时她说过是教九年级,自己的亲学生,交流沟通着也方便。确定了时间,了解了学生的已知,剩下的,就是逼着自己思考了。周五晚上,从书柜里抽出四本书,逐一读过。先翻看王荣生教授《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关于小说阅读的部分,以前觉得枯燥深奥难以读下去的东西,这次再看忽然句句中的备受启发,仿佛有些想法了。再读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中关于小说的解读。虽然没有讲到这两篇小说,但孙老师独特的解读视角和理论高度还是让我大为感叹。接着重读蒋军晶的《群文阅读这样教》,想从中悟出群文操作的方法;重读张祖庆老师《童年不可缺少的文学课》中小小说群文教学,这个设计最初的灵感就来自于此。最后,又读肖培东老师《浅浅教语文》中的《山羊兹拉特》《沙之书》两个小说教学设计。第一次发现,读书一贯慢吞吞的我也可以快速阅读了。到睡觉时,该读的似乎都读完了,有了一些启发。第二天再看两篇小说,一边读给女儿当故事听,一边揣摩从哪儿选点。重新面对文本的时候,一番阅读后的清楚就又模糊了!昨晚匆匆把两天来的思考记录如下: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比较两文结构的异同,掌握短篇小说的一些阅读方法。
2.比较写法的异同,辨析人物形象特征。
一、明确学法,概读小说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人生悲喜”中的《礼物》和《艺术品》。这两篇都是与礼物有关的小说。同学们知道哪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用整合比较的方法来阅读小说。请大家快速浏览两篇小说,用下面句式说说你的初读感受。
(屏显)
这是一篇写(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说。
二、比较情节找相同。
巧合
两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都有巧合。《礼物》中德拉和吉姆为了给对方买最好的礼物,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而最终礼物毫无用处。
《艺术品》中医师千方百计送出去的大烛台,最后又回到他的手里。
前者巧合中见纯洁真挚的爱,后者的巧合讽刺了庸俗的人性。巧合,凸显主题。
伏笔
《礼物》中对吉姆的古怪神情的描写,对家庭穷困状况的描写,都为吉姆卖金表埋下伏笔。
《艺术品》中萨沙对医师的感激之情和他说的“真实可惜,没有配成对!”,为结尾烛台再次由萨沙送给医师的情节埋下伏笔。
反差
《礼物》中德拉费尽周折给吉姆买礼物,结局却毫无用处。形成巨大的反差。
《艺术品》中医师、律师等对初见艺术品的态度和最终送走艺术品的行为形成反差。
这样的反差突出人物形象。
结尾
都是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小结:
短篇小说真奇巧
反差巧合多伏笔
最是结尾有匠心
文末词意俱不尽
三、比较写法找不同
欧亨利和契诃夫都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作为他们的代表作品之一的《礼物》和《艺术品》能看出其创作风格。请你说说他们在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主旨方面有何不同?
《礼物》中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
《艺术品》中以语言描写为主
四、总结方法,迁移运用
这节课我们用整合比读的方法,看到了两篇小说的共同点: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学习了画人物情节结构图的阅读策略,比较了两篇小说中的人物在赠送礼物是的智慧高低。希望大家以后用学到的方法阅读更多经典的小说。(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所学)
仍不满意。教了这么多小说创作技巧,有什么用?如果没有切实的收获,整合有什么用?
再想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