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夜间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一般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
夜间经济是现代城市业态之一,其业态囊括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
华灯初上夜未央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的你看着这夜色笼罩的城市,最想去的是哪?
如果说啤酒撸串你早已厌烦,又或者逗猫的咖啡馆也不再新鲜,KTV里的麦霸争夺战你也不想参与?那么,怎样选择会让你成为整条街“最时尚的仔”?
当下最“文化”的消遣,是去夜间开放的博物馆看展览,是在24小时书店的明灯下畅游文学海洋,是呼朋引伴刷个电影大片的零点场。
在日益繁荣的夜间经济大戏里,吃喝玩乐不稀罕,“有文化”则是夜间经济的前提。
在今年北京两会上,“繁荣夜间经济”被写进了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北京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7月12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提出在簋街、合生汇、食宝街等“夜京城”商圈和生活圈等区域,开展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创建工作等13项措施。
如此的“夜京城”计划,在上海、天津、成都、济南等地也在同时崛起,推动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
文化点缀夜汇美
各地陆续“点亮”的夜间经济,反映了人们文化消费意识逐渐提升,不仅仅关注生存需求,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人们不可能每天大吃大喝、泡吧唱歌。”夜间经济绝不是纵欲式狂欢、无休止消费,应该是有各种文化消费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当下夜间经济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能否提供满足各种人群消费的产品,满足差异性的精神文化诉求,也就是“上要有精品内容满足白领,下要设计有针对性的产品满足小镇青年”。
北京的太古里、三里屯、蓝色港湾、世贸天阶等“夜京城”地标,在这里可以参与深夜食堂美食节、灯光节等夜间主题活动;或者还可以参加戏曲、相声、电影、歌剧、音乐、读书等主题鲜明的“夜京城”文化休闲活动。
上海政府表示,将引进培育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夜间文化艺术项目,允许深夜影院、深夜书店、音乐俱乐部等夜间文化娱乐业态,积极开发浦江夜游、博物馆夜游等多元化都市夜游项目。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满足于单纯延长营业时间的简单供给,对于夜间经济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与文化需求。
在北京,晚上9时后三联韬奋书店的部分书架和橱窗被开辟出来,蓝色的书桌上,一盏盏光线柔和的阅读灯被点亮,读者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桌前,安静地享受阅读。“相比白天的读者,夜读者读书更加专注。”
自从2014年开启24小时模式后,三联韬奋书店就成为当时文化界的热点话题,其成功秘诀之一在于因地制宜。据了解,位于三里屯和美术馆附近的两家三联韬奋书店,拥有不同的读者群:三里屯店的读者中游客居多,美术馆店的顾客往往有目的性地进行购书。由于三里屯店在夜里一两点依然有很多读者,书店为此增加了凌晨时段的员工人数。
自古已有夜之光
唐代期初为了国家稳定曾实行过“宵禁”制度,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的频繁,到了中晚唐时期,人们逐步突破了宵禁的约束,投入了夜市活动中。
当时长安城内出现了“鬼市”,人们在“夜半”到“鸡鸣”时段交易“异物”,史书中记载除了长安,其余大城市如扬州、广州、成都、汴州都曾出现过夜市。
到了宋朝,这种夜市更是有了政府的支持,确立了合法的地位。北宋东京城国家明文允许夜市。《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元明清时期,夜市已然存在,主要集中在杭州、成都等大城市。如明朝的杭州夜市分布普遍,内外城皆有,与晚市衔接紧密,可以昼夜不停的运作。
由此见得,夜间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古代来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催生夜市的产生,夜市出现了顺应这种需求,也能提升城市的品味和内涵。
这正好说明夜间经济是城市活力的体现。
这是滴滴大数据中心所记录的北京夜间城市运力图,可以直观的看到夜间的城市依然展现着活力。
“夜京城”已经越来越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与兴奋点,由此而来的对于城市功能的挖掘,一方面可以刺激就业和税收。另一方面也推动北京继续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
首都经贸大学陈立平教授认为,夜间经济是衡量一个大城市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很重要的指标。“夜京城”政策丰富了居民休闲生活,为城市注入了时尚与活力,增加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精神文化内涵。
如此这般昼夜不停地经济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指日可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