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大学时代,似乎总缺不了一次社会实践。如今高校的社会实践队伍似乎大有越来越壮大的趋势,每到暑假来临,都会有一百多甚至几百多支队伍整装出发。这之中难免有滥竽充数之流,数量越多,质量的保证便越发艰难。
社会实践,究竟是与社会接轨、锻炼实践能力的契机,还是金玉其外、玩乐敷衍的借口?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同学对社会事件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分为三种。
有这样的:
非游:感觉确实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流于表面的居多,深入了解的太少,态度也并没有那么认真,锻炼能力方面挺有限的。
CYY:当一个小队人数等于10人的时候,当去的地点是大连一个很适宜避暑的地点时,就知道这只是一次愉快的旅游了……
为君故:讲道理,感觉大部分都是出去玩的。
Unbreakable:我不认为短短几天时间能锻炼什么能力。
哂泠鬯:因为现在很多学校把社会实践算进了学分,所以很多同学首先会把它当成一次任务而不是机会,很多人多是出去转一圈、拍拍照,就可以回学校交差了,完全看不出意义何在。
谷雨: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形式主义的活动。多数只是伴随着各种浮夸宣传的一次公费旅游罢了。
也有这样的:
Breeze:开始吧,我也觉得就是出来玩玩挺水的,不过中间也掺杂着对不同社会阶层人的采访。其实在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目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其他的很多当地各方面的情况吧。
如果是纯粹团队出去旅游,应该不会对当地人情风俗有太深刻的了解,但是社会实践主要是要跟各种人沟通交流,发现另一个地方人的生活方式,也算是了解社会百态吧。
Cain:我觉得社会实践可能是给了我一个机会,时时刻刻能思考,如何使这座城市变得更好。因为环境不同,又存在着民族及文化差异,所以很多的社会因素都要考虑,我也深刻的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
还有这样的:
赤子之心:这要看个人的想法了,我出去做实践的时候都会很认真,以锻炼自己为目标;而有些同学就只是做做样子,吃喝玩乐。种因得果,出发点不同,收获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在受访者中,三分之二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完全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对能力的锻炼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少数同学认为社会实践有其积极意义,只要认真做就会有所收获。
可见,多数同学对社会实践抱着很消极的态度。社会实践越来越变味,越来越浮于表面文章,其原因何在?
笔者今年也成为社会实践大军中的一员。记得在队长培训大会上,校社会实践中心负责人给我们传授“经验”:“前期的宣传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评奖评优,如果能进入上海市知行杯评选,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会有很大帮助……”
从这段话中不难发现,很多高校从上到下已经在思想上将本末倒置了。学校带着提升名气的目的,学生带着得奖的目的,于是数不清的订阅号、官方微博蜂拥而起,从队伍,到学院,甚至整个学校,都在制作或转发各种精美的推文。如此功利,怎能做好一件事?
学校的大方向一旦带偏,学生们便也学会了上行下效敷衍了事,越来越少的人坚持把社会实践做出深度,大部分队伍也就是去外面旅游一趟,走马观花地拍几张照片,依靠不俗的文笔写几篇资讯;或者见见某个领导,问几句无关痛痒的问题,流水账似地写进日志,便坐等着优秀评选。
社会实践,原本是为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生,我们付出的精力和心血越多,作品的质量就越高,获得的收获也就越丰富。至于评优、参赛,那只是把一个项目真正务实之后水到渠成的事情。切勿舍本逐末,浪费时间。希望高校社会实践能够从根本出发,不忘初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