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龙台先生关于亲情和友情的散文集。书中多次用细腻的笔触,描写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女的成长,父母的老去,那种渐行渐远的,无可奈何,深深地引起我的共鸣。
看到一些书评,有人说,此书完全颠覆了龙应台先生,以前在人们心目中犀利、睿智的形象,这完全是一本小女人罗嗦的叙述。
我没有看过,龙应台先生以前写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目送》是我对他的第一次了解,我认为人都有很多面,也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生命的感悟,会逐渐有所不同,曾经犀利的战士,如今更多的包裹了女性温柔的外衣。可是谁又说,这不行呢?
我渐渐地体会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面对人生的分离,我们有多少不舍,就有多少无可奈何。
作者总是以他犀利的情感和独到的笔触,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起共鸣。
对死亡在猝不及防降临时的震撼和惊觉,这段文字描写深刻到位
>父亲的死亡,像海上突来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
>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呢?
扎心了。兄弟姐妹的感情会在父母走后的日子情归何处?
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很恰当的比喻啊!同根生,日开夜合。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多少次这样的重逢,也会想起已故的父亲。如他在,我会否陪他身边,听他讲往昔点滳,在我童年及少年缺失的记忆里,父亲是怎样的人?我此生不再有这样的机会修复记忆,也不会有机会在他年老的时光陪他前住某个他心里的牵挂之地……
>眼角余光瞥见他颓然的背影,我都无法遏止地想起自己的父亲。
有时无声的陪伴是最好的选择。
>我认真而细致地“摆布”她,她静静地任我“摆布”。我们没法交谈,但是,我已经认识到,谁说交谈是唯一的相处方式呢?还有什么,比这胭脂阵的“摆布”更适合母女来玩?
多么温馨的画面,愿在母亲的有生之年,能够和她这样相处
>“你看,”我搂着她,面对着大镜,“冬英多漂亮啊。”
小时候是妈妈这样的关爱我们,等妈妈老了,老到如婴儿一般失去了记忆,我们能否有这般的爱心和耐心,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温柔以待。见过身边太多对失能老人的疾言疠色,却并不是出于不知感恩,而是缺少温柔的爱能力。
作者对母亲的体查入微让人感动。
>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Ⅱ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感慨作者敏悦的观察和她总能置身局外的眼界。高楼的格局可不正是码起来的货柜吗
>把四十四户人家像四十四个货柜箱一样一层一层堆叠成大楼,每一个货柜门都是关闭的,
生活的气息跃然纸上
>椰汁炖肉的香气从厨房那扇门弥漫出来,在楼梯间回荡,像一种秘密的泄漏
非常佩服作者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像这样的功力不是仅仅文笔而得来,还有有深厚的感情,生活经验和阅历。
所以说,这本书,无论是从写作,还是生活,都让我收获良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