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渡易水》诗赏析

《渡易水》诗赏析

作者: 小黄杨树 | 来源:发表于2024-03-01 07:40 被阅读0次

渡易水

明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赏诗·观史·学文】

这首诗作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作者母丧服满回京途中。当时,清兵已经人关,明朝统治正处于崩溃的边缘,诗人路过古燕地,有感于荆轲的豪侠之举,吊古伤今,充满了磊落不平之气。

作为抗清将领的他,担负着维护明朝统治的神圣使命,面对国家日益衰微的现实和贤才良将忠贞之士难以寻觅的景况,他禁不住发出了“不平之鸣”。

诗的第一句,诗人以“并刀”自喻,以并刀不甘寂寞、不甘无所事事而在匣中鸣叫,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易水”一句,看似平淡,实则寓意深广。提到易水送别,人们自然会想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土惊”的悲壮场面。可是在诗人的笔下,这里的易水却是那样的平静:河水舒缓地流淌着,岸上的青草油油地绿着,天上的碧云悠悠地飘着,没有了悲壮,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像荆轲那样可以为国家慷慨赴死的勇士,甚至连可以送荆轲那样的人都没有了,这正是诗人感慨之所在。

陈子龙为人正直,一生忠于朝廷。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见朝廷腐败,辞职归乡。清兵攻破南京后,他在家乡松江(今上海市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后避匿在山中,后又结太湖兵抗清。由于事情败露,在苏州被捕,不忍当俘虏,乘隙投水而死。诗人还有一首《易水歌》,其辞如下:“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皓皓。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学习词典】

〔并刀〕并,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刀,剪刀。古时候并州剪刀以锋利著称。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姜夔《长亭怨慢》词:“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潺湲〕流水舒缓的样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渡易水》诗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qq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