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蔡家湖故事/舌尖上的蔡家湖(一)

蔡家湖故事/舌尖上的蔡家湖(一)

作者: 光印良品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16:58 被阅读0次

    文/刘浩

    翻开泛黄的日历,时间之轮拨到1980年的蔡家湖。

    团子校下午第三节课的下课铃已经响过,学校食堂忙碌的高潮也即将开始。因为不消一会儿,就会有忙碌一整天的教工和住校的学生来打饭。但通常来的最早来到的那批是学校教工的孩子。这批小孩子通常上小学,早早放学,已经玩了个痛快,早早来到学校食堂排队占位就是为了及早把热腾腾的发糕打回家,然后饥肠辘辘的等待还在学校忙碌的父母回家吃饭。

    发糕,这个每天都吃的主食是这批孩子的最爱。因为他们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七五面馍馍出现的次数基本和每个月的月圆同步。而米饭在孩子的心里似乎就是一个美丽的西西里传说。

    发糕是包谷面做成,午饭过后,食堂师傅就开始忙碌着和包谷面。满满一桶包谷面,配上蔡家湖老井甘甜的水,这是美食的开始。发糕和面用多少水量是个技术活。水多了,蒸出来的发糕则没有弹性,像扶不起的阿斗,没了筋道。水少了,蒸出来的发糕则太硬,咀嚼不出味道。

    和好的面,放上些许酵母,盖上厚厚笼布,就在午后的时光中发酵。包谷面似乎通人意,它努力着,似乎不愿辜负食堂师傅用力揉它所消耗的力气。也不愿辜负学校的老牛水车拉回的甘甜井水与它灵与肉般的结合。更不愿辜负等会儿在食堂窗口外,垫着脚尖,翘首期盼的那批孩子迫切带它回家的兴奋之情。

    夕阳从老龙河的方向撒下来,把整个蔡家湖染成金色。从各家各户拿着各色的打饭盆的孩子们吆喝着,一路小跑着向食堂奔来。因为去的晚了,就不能打下第一笼发糕。第一笼通常是最好的,葵花杆烧出的炉膛火力最猛,把发酵充分的包谷面蒸的心花怒放。水分从包谷面随着高温气化而出,留下的是松软的,金黄的发糕。空中飘荡着缕缕蒸气,味道也随之散开。包谷的甜味和鲜味刺激着鼻子。排队的孩子欢呼雀跃,更引起才下课的住校生急忙冲回宿舍,拿着饭盆来参与这每天最喜悦的时刻。

    发糕这个最普通的主食,在每个家庭的孩子心里,能够每天吃上它都是幸福的事。

    当然最幸福的事到了春节,可以去左邻右舍打牙祭。学校老师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家好吃的东西。譬如华老师和程老师的家庭来自大上海的富贵人家,程阿姨拿手的是精心烹饪的八宝饭。程老师的八宝饭的用料讲究,因为它们来自全国很多地方。用江苏的糯米,配上山东的花生,新疆的葡萄干,陕西的红枣,甘肃的枸杞,湖南的莲子,河北的核桃,等等难以详述。它们在商店买不到,都是每逢假期,随着回内地探亲的老师从各自家乡带回来的。到了春节,五湖四海的人在一起团聚,都拿出各自家乡的宝贝交给程老师来料理这八宝饭。所以八宝饭是最受欢迎的主食,大人们在酒过三巡后,把代表着各自故乡的八宝饭放在嘴里慢慢咀嚼着,每个人在异地他乡都感受各自故乡带来的味道。

    最喜欢桂波家的宵夜。桂波的妈妈魏老师是四川人,她做出来的甜酒别具特色。酸酸甜甜的甜酒中在放入一个甜心的鸡蛋和几个汤圆。先喝一口甜酒,让甜酸味在口腔里先做个铺垫,然后咬开甜心鸡蛋的一个口,蛋黄瞬间吸入嘴中,用鲜鸡蛋的腥味把刚才的甜酒味中和,这样满口都是爽快。把汤圆吃下去,让滑腻的汤圆在嘴里咬开,豆沙霎时在嘴里流淌,有点烫,赶紧用舌头吐着气,赶紧再喝一口甜酒,功德圆满,满口留香,而头上则刷的一层热汗淌下,在寒夜里通身舒坦。晚上做宵夜,并不是每家的习惯。每每到了夜晚,玩了一通后肚子不免又些饿意,索性摸黑一路小跑,去寻酸甜美味甜酒汤圆。这是一种习惯,也是生活的品味吧。

    时间之轮又拨回36年后的今天,走遍了千山万水,也尝了世间珍馐,但却无法忘记那三十六年前的几样味道。在那时,物质匮乏,在蔡家湖人的舌尖也就是这些又平常又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的食物。每日必吃的发糕,过节才吃的八宝饭,还有那寒夜里的甜酒汤圆,如此这般平常。细细回味,它们不仅仅是舌尖的美食,也是那时蔡家湖人对生存,对故乡,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丝味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蔡家湖故事/舌尖上的蔡家湖(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sm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