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黄酒才是中国酒主流。
黄酒之不振,乃近百年间事。
黄酒是中国范围最普及的酒种,而清末民初发展到顶峰。
民国之初,中国人喝酒以酿造酒如黄酒米酒为主,蒸馏类白酒还少。
现代黄酒之不振主要因素有两个:
1,战乱导致的运输问题。
清朝黄酒的主产地也是浙江绍兴,出产的黄酒根据运输条件可以分为本地、京庄和广庄三类。
本地指江浙沪地区。
京庄是北向交通线运输的酒。
广庄指的是南向运输线。
由于运输的时间,道路的颠簸差异,为保证品质,三个酒种的配方也不同。
可见当年绍兴黄酒的全国普及已经形成了非常精细的产业环节。
民国人物很多回忆录提到北京街头很多酒铺叫“大酒缸”,缸上铺一块板当桌子,有站着喝的也有坐着喝的,是平民阶层和街头苦力歇脚的地方。
大酒缸卖的酒主要是汾酒,也捎带卖黄酒。
一些小酒馆都提供黄酒,还能温酒。
应该说,黄酒在那时是很主流的酒。
民国初年战乱最多,运输线中断了。
黄酒生产涉及到气候和水质等因素,没能普及到现在啤酒厂到处都是。
导致很长时间内人们一提黄酒就以为是料酒,而非正餐酒。
2,生活方式的变迁。
清末民初,江南文人在文化界影响大,文人这个阶层喝黄酒之风气带动了黄酒的普及。
黄酒一般不干杯。
干杯,也是一个外来的身体仪式。
今天的中国酒风气是军队带来的,尤其是南下干部。
军队的干杯又是苏联人教会的。
有一篇回忆录里苏俄人看当年的中国人喝酒:中国人喝酒很奇怪,端起杯子来也不碰杯,在空中让一下说一句“请”,小抿一口又放下。
文革期间有一段军代表治理地方,加速了中国酒桌文化干杯之盛行。
民国初年酒风是比较恬淡优雅的。
也有拼酒的,唐鲁孙回忆文人拼黄酒都是按斤算,酒量好的都在5斤以上。
有点扯远了。
江浙一带,黄酒从未断过。
既有自酿的,也有酒厂的。
好多人家就喝坛装的黄酒,冬天烫一下喝,夏天冰一下喝。
我断言,不出十年,绍兴黄酒必风靡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