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参与施粥的志愿者活动,有些许思索。
看着络绎不绝的老人,我心中不禁疑惑: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老人需要到这里来喝粥?
难道老人们非常喜欢喝这里的粥?还是真的有那么多家里没孩子在身边照料的老人?亦或是觉得来这里方便一点,不用自己煮?
且不说免费施粥对老人们有多大的吸引力,单单从老人争着挤着来喝粥,或许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许多老人并不能拥有一个完满的自我。
每个人,其实都是有自尊的,不管是老人还是青壮年,甚至是小孩子,只是个体表现出来的强弱程度略有不同而已。由此我想:老人们心底里也不会有多喜欢那碗满满善意的粥,只是在现实中,拒绝的“阻力”似乎在目前一直是大于接受的“拉力”的,所以他们还是络绎不绝地来了……
那么多老人家里没孩子照料,显然是不成立的。那他们为什么有孩子可以照料也要选择来善堂喝粥呢?我想:要么是不想孩子因为他们不能再多休息会儿,要么是孩子本身已有意无意地表露过老人有些累赘。这样想来,最大的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社会对老人的各种福利保障和机构仍然不够完善,不能让老人自身完全实现经济独立而只能依附于子女的孝心或别人的善意。二是子女没有或者说无法全身心地为父母考虑他们的身心感受。
解铃还须系铃人!以上的两个原因,也许从社会与子女两个层面着手解决,可能更容易改善。
社会层面——一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在力所能及的范畴里给予老人更多发自内心、不掺杂任何同情成分、而仅仅把他们当成和我们一样的独立的社会群体的关爱,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报德善堂”做得比较好——既对老人们怀有极大的善意,又会对他们浪费纸巾的行为做出保持平等对话的委婉提醒。二是相关单位可以给一些有老人需要照料的职工更多的照料福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顾及老人的起居饮食和心理感受,若是如此,会不会子女与老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彼此双向的交流与互动呢?不过可能有人会觉得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哈哈!毕竟现在要做到全面覆盖还是有些不切实际的。
子女层面——如果“我伴你小,你却不想陪我老”,那社会体系就算再完善也不过是过眼云烟——虚无、缥缈,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子女真的足够体谅父母,发自内心尊重他们,就算社会对老人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自家的老人也应该可以活得比较潇洒自在,若是每个家庭都能如此,那社会体系完善起来说不定也可以快速很多。从这个角度看,个人与社会是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
反思:我们在一天天成长,父母却在一天天老去。对子女层面的些许期待,自己同样为人子女,也应该同等要求自己做到,不因时间而改变!
经历尚浅,些许感悟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或许还难有深意,仅代表个人观点,若对此有不同见解,欢迎评论区与我讨论嚛。
最后, 希望我的母上大人母亲节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