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朋友圈被陈文忠爷爷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刷屏了。
陈文忠爷爷讲话因为按姓氏分班的原因,我没有上过陈文忠老师的课,只听过零星的几次讲座。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13年的入职培训班上。陈老师说,他们当年留校工作,光是当助教,就做了3年。我切记得这句话,因为自己走上班主任岗位就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大学学过的那些知识对眼前的小屁孩们一点使不上劲,每一个孩子都很独特,成长的环境也各不相同,一下子觉得慌乱无比。在讲座中,我预想,如果给我一年的时间跟岗实习,那会怎样?我会更有经验更有信心吗?我一定会带好这个班了吧?我能坐得住一年的冷板凳吗?可是陈老师他们一做就是三年。
今天再看陈老师的讲稿,依然振奋人心。
守正笃初 守正笃初 守正笃初 守正笃初我最喜欢其中关于读书境界的论述——
今天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大家对自己的大学目标,有着各自的理解,概括起来可能有三种:
一是功利主义的:投入是为了产出,时间是为了金钱;
二是工具主义的: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学位是为了获得职位;
三是理想主义的:读书是追求人生理想,学问是实现人生价值;
这三种“读书境界”,有高下之分,却可以互为补充。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大家确立“理想主义的境界”,以“理想主义”统帅“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
“望星空”,是三千年中国文学的一个崇高母题。从屈原的《天问》开始,中华民族就形成了“望星空,问苍天”的追梦传统。现代大学更应当是一个民族“仰望星空”的“精神天文台”。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民族要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确立“理想主义的境界”,对人文学科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人文学科的本质就是守护世界的意义,人文学者的使命就是提升生命的境界。借用先哲的话来说,就是: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一种崇高的文化使命感,每一个中国读书人,都应当对之怀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敬畏之情。
又一次看到“理想主义”。
欢喜。
在文院开学典礼上的演讲我的大学时光没有成为一个“读书人”,庆幸我的职业选择让我还可以经由阅读沐养精神,更欢喜,可以像陈爷爷一样,滋养和成就一群爱读书的孩子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