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分享内容主要来源于梁宁老师在得到APP所讲的内容整理,梁宁老师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产品兴衰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其中的参与者,历经的大小战役无数,经手的产品无数。互联网的产品的兴衰是本质可以说是一个个产品的兴衰的缩影。由于互联网其对于信息的打通与对无数个个体的链接,这让我们的消费习惯与日常行为发生了质的改变,所以说对于互联网产品的复盘与分析也是对商业行为与人性的一次深入的探索。
这篇文章我将以梁宁老师的直播内容为蓝本,同时穿插结合一些我个人对于互联网产品的体会与感悟,总结一下我对于互联网产品的感悟。
第一部分:产品引爆点
产品关键词:爽点、同理心和圈层壁
第二部分: 产品双刃剑
产品关键词:确定性、不确定性与依赖
第三部分:产品攻防战
产品关键词:三级火箭、用户动力、高频与低频
第一部分:产品引爆点
可以说在2015年之前(也就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前期)互联网的流量基本都是百度的,在PC时代,百度是收割互联网所有流量的大杀器。但是今天流量场景已经变成了微信场景、头条场景和浏览器场景,而百度它其实只能是在浏览器这个场景中的一部分应用。
也就是说曾经咱们在PC时代,基本上我每天都要用电脑,每天要打开百度五次,搜几次,每次大概搜三个PV。所以在PC时代,你会发现说百度是一个绝对的广谱而且高频的使用。
但是接着为什么后来头条能够那么强势地挑战百度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移动场景,百度没有根据移动场景的变化,而提升它的频率。所以其实这是我今天要谈的一个主要词,就是高频、高频、高频。
其实你在接触一个产品的时候,最表层的首先是一个感知层。所以作为一个搜索,感知层一打开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不管是谷歌、雅虎、百度,感知层都是一个框,然后有一个搜索按键,你输入要搜什么东西,点一下搜索。
这时候出来的东西就是第二层,角色框架层。我们经常会发现人和人的交互也好、你的页面调用也好,其实你能够获取的内容、获取的知识、获取的服务其实是被角色和框架所框架住的。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无效的争执,比如说一个人会跟一个餐厅的服务员,或者跟一个城管,或者跟一个安检人员吵起来,或者争执起来。
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人能够为你做的只是他的角色范围内的事情,他只能够他的角色范围去跟你讨论问题。所以当你在跟一个角色定义作讨论的时候,你能够获得的服务和内容,其实跟你打开一个页面,你能够在这个页面里获得的服务和内容是一样的,就是说他是被他既定的框架所框住的,他不可能超出角色框架所框定的范围,然后给你东西。
所以在角色框架这一层,其实当时在硅谷曾经有过一个盲测,把几个搜索引擎都引掉头部,大家只能用一个搜索框,并不知道这是谁的服务,觉得谁的内容可以就投一个硬币。结果发现雅虎比谷歌更准确,很长一段时间雅虎是购买了谷歌的服务,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做了一轮人工优化,所以从准确度上来讲,其实有几年时间雅虎是高于谷歌的。
但是为什么最后大家还是会用谷歌?原因特别简单,谷歌的页面设置,就是我要说到的角色框架层,比雅虎密。比如说谷歌一屏可能能显示十条信息,雅虎可能只能显示七条。人天然有一个感知的取向,就是说我喜欢信息密度更大的东西。
比如说原来大家写诗,接着又了戏曲,就开始以戏曲来表达。接着又了小说,有了电影,看戏的人就很少了。接着,比如说你习惯了看美剧的信息密度,你今天再来看国产电视剧的信息密度就觉得有点受不了了,人天然的取向是喜欢信息密度更大的东西。
所以,虽然在盲测的情况下,你会发现说雅虎的准确度要比谷歌高。但是,页面的观感上谷歌的信息密度更大,所以大家的习惯性还是会选择感知上信息密度更高的东西。
再回过头来,就是谷歌和百度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曾经他们并行在中国市场在开始竞争的时候是2000年之初的时候,那个时候其实中国的互联网不像今天,内容还非常少,整体大家的水平也不是很高。
你要能够做到一个页面打开的速度很快,然后不崩溃,并且想要什么能够很容易去搜索,不容易。所以在这时候,其实像百度贴吧、百度知道做了一个很好的内容池,就是用了百度自身强大的服务器运维能力和系统架构能力,
给做内容能力的人提供了一个放置自己内容的地方,就是我不需要自己做一个网站,我不需要考虑服务器运维这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我只把我自己的内容做好,用他的平台把我要的内容做好就可以了。
所以,其实就是在下面这一层,资源结构层这一层上,百度比谷歌面对在当时整个中国互联网的资源都不够多的情况下,百度动手去建设了自己的资源。
而且以谷歌的清高也好、正直也好这样的一个风格,如果搜索结果对百度贴吧更合适,我就倾向于把结果导到百度的体系里去。
所以我们知道谷歌离开中国的原因是因为比如说配合度等等这些原因,看上去这是一个谷歌的自身存在定义,就是最内核的存在感或者是能力圈的问题,但实际上是在资源结构这一层里,就搜索这一项业务,其实百度就已经胜出了。
所以,这个是我们简单说了一下古时候,因为现在做区块链的人已经管今天的互联网叫古典互联网了,那我说的这一茬互联网几乎就是远古互联网了,就是古时候的互联网时期,为什么百度赢了?因为在感知层的时候,大家是一样的。
在角色框架这一层的时候,其实是能看到他们能够提供的信息更密集,感知更好。但是在资源结构这一层,其实曾经有一个数据是百度内部人告诉我的,就是说十次搜索,大概有七次会导向百度自己的内容池。
所以,即使是谷歌不离开中国,谷歌也会把更多的内容导给百度的。这是一个远古互联网的时候,百度是怎么赢的复盘。
而在今天移动互联网的场景里,我们还是在对比这张图,你就会发现发生变化了。变化发生在哪呢?至少在资源结构这一层发生变化了,你会发现微信、头条都在建设自己的资源,而百度还是只能收割传统互联网。微信所建设的由微信公众号主力构成的内容生态,头条建设的自己的内容生态,这两个内容是不供百度搜索的。
你看这几家在自己的内容建设上,包括所有的商家致力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来推广自己的内容商家来讲,他会觉得内容的传播主场景在那,我为什么要在互联网放置内容?
是为了推广我自己。所以在什么地方放置内容最多,最有可能获得推广的机会,我就越会致力于在哪里去放置我的内容,去参与哪一个阵营里的内容建设。
所以在这个时候,其实在几年前,我们当时问张一鸣对标谁,他说我对标谷歌,大家说你这是一个内容,怎么能对标搜索呢?不重要,在PC时代的核心逻辑是检索。
为什么?因为PC时代应该讲还是以精英人群或者中产人群为主的网民。但是移动场景,其实主流,今天微信公布的数据,微信用户达到了十亿,这就是中国的网民数。
人群的构成已经发生变化,人群构成的变化我稍后再来讲。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首先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在移动场景里,互联网割裂了,不再是PC场景里统一的互联网,百分之百的网站都由百度收割,就是百度收割全部互联网的局面,而是属于百度你只能收割现在今天还愿意在PC浏览器的场景里去贡献内容的传统网站。
但是我在微信场景里去做内容运营,我在头条场景里做内容运营,已经和百度没有关系了。所以,其实百度作为搜索引擎的危机是在于我的内容变少了,我在我可收割的资源层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是这一条。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开个脑洞想一想,如果说在移动搜索,因为百度现在也只能是浏览器场景的一个应用。如果我们开一个脑洞,大家都用智能手机,向右一滑就会开一个界面,如果所有的手机场景都设置一下向右一滑直接搜索,那所有的手机厂商、硬件厂商都可以打击百度,合不合作?
(比如华为平板,左滑直接出新闻)
如果说今天谷歌可以重返中国,我们开一个脑洞,虽然这个略微困难。如果谷歌可以重返中国,大家要清楚,安卓是谷歌的,那谷歌就可以问一下所有的手机厂商说,请问谁不跟谷歌合作?举手。会不会有一家手机厂商举手(IOS请自动忽略)。
所以,我们先不说头条和搜索的竞争,我们只是说搜索只是你获得内容的一种方式,搜索只是你获得内容的一个工具。前提是在于内容在哪里,然后谁在带动整体内容优化,谁在致力于建设内容,其实谁会是内容领域的大的赢家。
基于这一点,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头条和百度之间的一个巨大的争执。我们说到的几个变化,一个是移动场景的变化,以前我们用电脑,一天打开百度五次,每次搜三个PV,这个定义就叫高频。
但是现在手机4G网络的出现,使我们对高频已经做了完全不一样的定义,你每天打开多少次手机,每天又刷多少次微信。所以在这个时候,在PC场景下的高频应用其实在移动场景下,它已经变成了一个低频应用了。所以,曾经百度是PC场景下最高频的应用,它可以推得起所有的业务,但是,在移动场景下,百度已经不再是最高频的业务范畴。
所以,以此,比如说当时真的是最了不起的百度贴吧,你知道现在它的日活是多少呢?应该不到抖音的一半,这是一个我们中国十几年最优秀的社区网站,为什么?因为它没有针对移动场景去改变它的业务特性。
刚才说到了移动场景的业务特性,以及对频率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下面另外一个核心变化其实就是人群的变化。在这里我就想提一个词,就是这一页PPT,匮乏。
我挺想和大家谈谈这个词的,我想匮乏其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个经历。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有怪僻,接着如果你仔细洞察他的潜意识,
很多人的怪僻,对一件事情的渴望,以及永不满足其实是来自体验之初的匮乏。就是说在我最初想要这个东西,特别想要的时候,我的状况是匮乏的。在这之后,当你终于有一天有能力的时候,其实你的匮乏感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匮乏的感觉对每个人应该讲都是糟糕的记忆之一,所以我们都希望摆脱,希望忘记它。有一个悖论就是我们努力地来到大城市,做一份体面的工作,为了摆脱匮乏感,以及我们希望为比自己牛逼的人服务。
了解匮乏人群的一个案例:是2015年,梁宁有一个原来腾讯的同事,做了一个高利贷的网站,大家都知道,2014、2015年的时候,P2P金融非常火爆。
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业务呢?他的贷款金额是100—2000块钱之间,大概是一个月,超过一个月以后大概30%的利息,绝对的高利贷。坏账率将近30%,但是,依然是很赚钱。
他有各种方法可以去抓数据,抓完以后就做用户画像,他说你要注意到就是有这样的人。他们借款的特性就是差一个星期,或者差十天发工资了,就没有钱了,而且不是他没有钱了,是他的整个朋友圈都没有钱了。
他要借钱的时候,是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要借钱,他说你不知道借不到一百块钱是什么感觉,但是这些人就是借不到一百块钱。
梁宁当时觉得非常震惊,后来又和做荔枝,大家知道是一个非常文艺小清新的电视台创始人作交流,他第一个发现了所谓的匮乏人群,或者叫蓝领,他是第一个发现这个市场的人。
微信3月份刚刚公布的数据,所有的微信用户平均好友数是130个好友,我不知道今天听我直播的朋友,你自己拉一下看看有多少好友。
我们在城市里混了这些年的人,包括我们这些能做网站,能怎么着的人,其实你几百个好友都是有的,而且你几百个好友给你提供的信息其实是相当优质的,
而且你是在基于你的微信,在创建你的工作。因为你的工作是文化类的工作,你每天可能都需要通过微信来交流等等。
你记住我刚才说的这个关键词,就是高频,所以对我们来讲,微信上有足够多的信息,然后有足够多的人在找我们,有足够多的事,所以微信对我们来讲是一个足够高频的应用。
但实际上比如说手机百度和今日头条之间的关系,这个东西它首先是用户心智的比拼。就是在用户心智里,百度就是搜索,就是我不要搜索,百度不是解闷的地方,搜索不是解闷的地方。就是我的用户画像里,大明是我知道我要什么,笨笨是我不知道是什么,小闲就是我闲,我需要打发时间。
所以百度是非常明确服务大明用户的网站,所以他的搜索做得很强,我需要什么就上来找地找到最适合我的。淘宝其实是一个给笨笨场景做得相当不错的,我不知道就在这里乱翻。
腾讯是非常经典的服务小闲用户的,导给娱乐类、视频是非常好的,但是导给电商就很困难,因为小闲用户不会突然间转化为购买,我上来是来打发时间的。是这样一个产品逻辑。
说到这儿,我们再回过头来讲用户心智,在百度长期以来用户,我是大明用户,我才会选百度。我是搜索,我是需要知道什么我才会来,我没有想到在百度上解闷。
但是头条的概念,就是说我有什么不知道的,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上头条了,而且头条有推送概念,发生什么新闻,这时候你会发现,即使是头条去抓微信内容,头条也可以做得比微博好。
为什么呢?因为微博依然是PC的检索逻辑。你要知道微博热搜是什么,你得打开微博、搜索、点热搜,在排行榜里自己看。
这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个是充裕人群匮乏人群的区别,匮乏人群这个词是我写的(我们如何定义匮乏人群这个人群的评判指标,我们可以说每天刷头条或者抖音就是匮乏人群吗?注意这个不是用而是刷,因为使用头条创作和录抖音内容的人他们不是匮乏的,所以说匮乏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有人会因为这一种精神状态在百度上乱搜,所以匮乏可以说是一个时刻,也可以说是匮乏期,抖音和头条更好地占用了用户匮乏期),但其实这个词不是特别好,但我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合适的词来描述我们所谓的精英人群、中产人群之外的大多数人群,你应该怎么去描述这样一个人群。
每天没有人给我发信息,我手机上只有130个联系人,绝大多数都是不咸不淡的,我每天其实是收不到什么信息的。这时候有一个APP不停给我发信息,告诉我什么东西好玩,发生什么事了,对我来讲不是骚扰,而是关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