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执教)
图片来自于网络三老师当然不姓三,只是排行老三;她才当老师的时候,有个年老的亲戚想表达尊重,但又觉得她确实太年轻,便发明性地称呼她“三老师”,大家一笑之后,觉得这个称呼也蛮贴切的,于是就这样叫开了。
三老师师专时学的是历史。
1991年,她大学毕业。但到学校报到之初,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告诉她学校只缺语文老师和政治老师。
三老师当时就懵了:“可我学的是历史呀!语文、政治我不会教,怎么办啊?”
校长轻轻一笑说:“小柳老师,我们全区,除了理科基本上学什么教什么外,其余的,历来都是缺什么(老师)(老师)教什么。”
教导主任也说:“小柳老师既然都能在百里挑一考上大学,想来读书时这两门功课肯定也是不错的。没问题,别怕嘛!”
看来,是无法改变了!反应慢、嘴巴笨的她只好说:“那让我先考虑考虑,明天答复,好吗?”
校长、主任互相看看,点点头:“好吧。”
晚上回家,冥思苦想大半夜,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第二天,早饭时,正好父亲问她学校分配了什么工作,她讲出了难题所在。
父亲沉吟片刻说:“我也觉得你没问题,首先你本来就喜欢教书,我记得你高考语文好像考了80多呢。”
我说:“关键是我不知道怎么去给学生上语文课呀!”
这时,一直没吭声的母亲说:“这有什么难的?你会教历史,应该就会教语文。要不,你让校长、主任给你安排一个师傅,你跟师傅学,ta怎么教,你就怎么教嘛。”
我一想,是哎,这个办法好!
到学校给校长、主任一说,他们看她答应了,也很高兴。马上爽快地安排了本校初二年级最好的语文老师当她的师傅。三老师立马将办公桌搬到师傅的办公桌对面,开始了边当“学徒”边当“老师”的教书生涯。
每天,三老师很早就到校,帮办公室老师们擦桌子,提开水;给师傅和自己泡好茶。然后去到教室等着学生一个个到校。慢慢地,师傅早自习很多时候都不用来了(当时,她的孩子还小,老公跑深圳长途客车一周回家一次)。因为两个教室相邻,三老师在这班教读后安排课代表或班长领读;再去隔壁班教读、领读,两个班轮流查看一个都不耽误。
渐渐的,三老师一个人可以当天把两个班的作业本改完,在校不能批改完的,下班便带回家,晚上继续。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课的作文批改、阅卷是最耗费时间的。所以,每次测验或考试后,师傅和三老师会在学校将前面的试卷一起阅卷完成;然后制定好作文的阅卷打分标准,尽量把每个班优秀学生的作文阅完打分;放学后三老师再把剩下的作文答卷纸卷好带回家,晚上加班批阅。那时候,晚上两三点阅完那是家常便饭。
三老师所接手的班初一时基础很薄弱,班风、成绩是全校出了名的差。
初中语文,经典篇章的背诵是一大拦路虎,很多学生是经常不会去背诵的。三老师就从背诵开始了“整治”的步伐。
她创造性地借用“井田分封”方式将学生划组分段,落实到人人互相监督背诵的地步;并且规定某一篇章的背诵必须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三老师手绘了背诵表课代表手里一份,教室黑板旁边贴一份,安排语文课代表进行登记、监督。到规定的最后期限,未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必须完成了才能午饭或回家(当然那时是可以的并且家长很支持,估计现在应该不能这样了)。半学期后,同学们在三老师的强大执行力带领下攻克了这只拦路虎。后来,这种方法被学校其他老师纷纷效仿。
语文基础差,三老师就用她参加高考时的方法:多做题。她买了当时最出名学校出的一些试卷,比如北京海淀卷、湖北黄冈卷等。那是没有复印机,只能靠比较原始的“手刻油印”。上课期间,每个单元,三老师都会让学生做基础训练的“定时作业”,只有一张试卷,一节课时间,做完下节课马上评讲。这样短平快节奏的训练,学生很喜欢,吸收也快,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帮助很大。到后期复习阶段,几乎天天一张试卷,两天一个作文,都是做完就评讲。寒冷的冬天,为了刻试卷,又没有经验,全靠捏紧钢制刻笔使劲刻写,后来右手中指被“靠”出了厚厚的茧疤,手背生满了冻疮。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上天确实会善待勤奋人的,三老师任教的第一学期期末统考,她任教的班语文平均分名列全区30几个班中第二名,仅次于她师傅那个班!
更主要的是,通过紧抓学习风气、奖惩兑现,班风、班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之前屡教不改的迟到、早退、拖欠作业甚至打架等不良现象慢慢地减少直至消失…
学校学期末总结大会上,三老师的班连得了“学习进步最大班级”、“班风、学风评比一等奖”等三个荣誉称号,十几位学生获得各种学习奖励!
全校轰动了,班上的学生差点乐疯了,就差没把三老师抬起来…
学校领导很看重三老师,准备培养她,游说过几次喊她写入dang申请。但对于教书,三老师虽然喜欢但也是不甘心的,一则她高中时代的理想是川大新闻系奈何实力差的太远,二是她总想去考法院,所以93、94连续两年参加了公检法招考,可是两次都是在笔试通过以后却又不想去了……
(第八天了,坚持晨写。很亢奋,心里仿佛有团火,什么都想写,但开了个头,貌似又写不下去了[尴尬][尴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