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晓风:你好!
今天是七夕,很多人说今天是情人节,这大概是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人们都被他们坚贞勇敢相互守望的爱情故事感染,认为这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日子。
其实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女儿节,又名“乞巧节,它确实是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因为织女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
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获得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
千百年来,生活在全国各地的人们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乞巧活动。
你知道吗?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女人们的专属节日,这一天她们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姐妹们相聚,并且相互切磋女工技巧。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最早是从汉代开始,流传于后世,在民间经久不哀,代代延续。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应该是我们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但是各个时期,不同地方,乞巧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有的地方,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几寸的芽,再用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有的地方乞巧的方式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元朝的时候,七夕乞巧就非常隆重了,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这也充分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又有不同了,它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在《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各有不同。
现如今浙江一带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比如杭州、宁波一带,在这一天会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捉来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就可以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七夕的晚上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传说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说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在湖南、江浙一带年轻姑娘,喜欢在七夕这一天用柏叶桃枝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这样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很快就找到如意郎君。
七夕可能是古代是女孩们最快乐的节日。只是她们的愿望总绕不开针针线线。如今的我们可以天天都是乞巧节,可以随时随地去求智慧、求爱情、求事业,求一切心中所想的美好,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确实是幸福的。
亲爱的晓风,今年七夕,你想“乞”得什么呢?
古话说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里的变是说进入新的境界,出现新的憧憬,所以,不管今天是不是情人节,只要让生活充满仪式感和浪漫,对于我们都是值得憧憬值得期待的好日子。
你说是不是啊?亲爱的晓风,祝你七夕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