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6
「随着认识的人变多,不同性格不同风格的人都来了,但是对他们的了解却愈加难以把握,应该本着怎样的原则去了解一个人呢?」
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题记
想要评价一个人总是困难的,个中原因,在于我们需要透过现象去了解其本质,而后还需要用相对细致的言辞描述它并给予相对客观的评价。这无外乎是困难的,因为了解一个人却是最花费时间成本的。
了解,不仅仅停留在他喜欢吃什么喝什么,而是透过这类事物,去看看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看看他对不同事物的看法以及周遭事物的相应态度。因为后者往往容易决定前者,而前者是一窥后者的最好途径。
一般的,当我们看到了某个人的某些行为或态度时,这往往是他愿意显露的,或者说是下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外在之物已经存在,常常是难以改变的。但是内在的东西,主体有着很灵活的主观能动性,常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便是这个道理。当我们与朋友相处久了,总能了解到很多关于他的细节,其中甚至包括他不愿意向外人显露的部分。正因为我们能抓住个体的多方面特质,我们才有了些许评价某个个体的能力。
在这个说风是风说雨是雨的网络时代,相信已经有足够的案例让众多的吃瓜群众时常云里雾里。大家很容易因为一些舆论的说辞,而左右了自己的想法,从而对个体进行了误判,记得小时候看的国产电影《搜索》便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代表。
图片大部分人可能十几年或者几十年都难以了解自己,更何况了解他人。既无了解,那么评价岂不是空口无凭呢。所谓的键盘侠便是直接走向了其中的一种极端。人人生下来便会一点三教九流,骂人也是后天学到的一个特殊技能,不同事情的好与坏,任何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定义。犹记得小时候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总喜欢问爸妈,剧中的某某角色是好人还是坏人。现在再细想,个体难以被简单粗暴地分类,个体也是复杂的。
但这种定义本身也是偷懒的表现,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或许我们对某些事情早已经先入为主了。所以当相似的场景出现时,我们便会不自主地带上自己的主观想法。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可有时候旁观者的观点是否真的一定是“清”呢。不由自主地加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不可能完完全全做一个客观的评价。或许减少这种评价偏差的不二法门便是长时间了解某个个体,并且随着自我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能进一步地完善自己对客观事物的了解与认知。
于是,两个难点出现了。其中之一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呢?我们更愿意在吃瓜的同时,附上我们简单粗暴的评价。例如“他不是个好人”,这样简短的评价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就是这样的个体;第二个难点在于,我们在对某些个体给予正面评价时,相当多的被评价者拒绝被了解。他们待在一个黑屋子之中,窗户反锁,没有一缕阳光能透进来。
正如一个企图装睡的人,谁也叫不醒。评判原本就是这么费力,而大部分人在评判过程中,都试图保证自己的”绝对正确“,这多数来源于自己对周遭事物的认识,缺少一个或者多个和自己共同讨论的人。因此我们需要适当听取更多人的意见与想法,我们所听到的分歧多了,则容易在某个时间点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存在一定的问题,做到内自省也。
苏珊桑塔格在其著作《反对阐释》里说:“道德不像艺术,它最终是用它的实用性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的。”语言暴力的始作俑者,正是那些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人,站在了道德高地对人们进行不同形式的批判,多少本过着平和生活的人因为语言暴力而走向极端,甚至是献上生命。
近几年我们大家都可以明显地察觉到,语言暴力的案例逐渐多了起来,我们可以随随便便说一个人是”好“,也可以随随便便说一个人“坏”。之前看到一个采访郭德纲的节目,其中郭德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事就说你是个怎样怎样的人,且从来没有和你真正接触的人,你就要远离了”。这种评论他人的姿态,像极了鲁迅笔下的“看客”—— 头伸着看行刑,像是被提着的鸭脖子。因为如今似乎评论他人似乎是没有成本的,加之思想的多元化,于是语言暴力实施者更加肆无忌惮了。
之前有一位同学曾经碰巧加了一些键盘侠网友,和他们聊过一些热点事件。在他们的谈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好玩”。当问他们,对这件事是否真正了解时,他们说没时间了解,仅仅是随便说说图个热闹。确实如此。如果是我们看到网上一些负面新闻,往好了想才怪,往坏了想才是正常。谁愿意花时间了解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我高中的时候遇到一位很负责任的补课老师,他从来不说一个学生笨、懒、孺子不可教,而是提出他们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好似因材施教。他曾经对我们说:
“当你去评价一个人时,你很容易把脑海中最简易的表达说出来,诸如:聪明、愚笨、懒惰、善良、迂腐、天真... ...但你要知道,形容词的概念边界极其模糊。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个人,会造成误会,因为形容词与被形容的主体不是百分之百对等的。一般我跟学生交流基本不会说他如何如何,而是试图用更具体的方法论来做引导,对事不对人。人际交流的话术里,形容词是非理性的,因为它以偏概全。更何况每个人只是从他的视野里出发,去判断另一个人,那其实是一件很荒谬的事。就像贴标签、戴帽子,形容词会伤人、会诱发误会、会扼杀可能性。试想一下,如果我告诉一个学生,他是个又笨又懒,那么等于是把他生命里优质的东西全部剔除了。他会有阴影,并跟着这团阴影一直陷进去。”或许就是我的这位老师这些话,影响了我以至于让我如今能有耐心写完这篇小短文。 不轻易评价一个人,或者说,尽可能少用单一的形容词去形容一个人。除非你深入了解过他。作为个人,是极易产生认知偏差的。当人们评价的依据来源于单个现象,或是虚假信息、不完整信息,认知偏差便随之产生。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
全世界路过你的人成千上万,真正懂自己的人寥若晨星。能有资格评价你的,又有几个,一旦遇到,请君珍惜。
imag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