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告诉你,蜥蜴是有脑子的,你可能会想,脑子这个好东西蜥蜴当然有,但说着废话的我有没有呢?不一定。
我不介意蜥蜴知不知道我有脑子,但我知道你有个蜥蜴脑,并且,当我说完前面的话,你可能觉得我的脑子里没进水,而是进了蜥蜴。
以上是我利用书中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方法,让你对“蜥蜴脑”这个词初步具备亲切感。
现在,让我们暂时忘记蜥蜴有脑子和脑子进蜥蜴这些事。我先来给你揭个秘——为什么有个研究者要把动物器官的名字安到人身上。
答案很简单:人和蜥蜴都是脊椎动物,而蜥蜴脑象征的【自动无意识思维系统】是脊椎动物们所共有的。
此刻,你对蜥蜴(这个词)应该很熟了。那么问题来了:与人在外貌、体型等方面都没有太多共同点的蜥蜴,在思维方面,究竟跟我们共享什么样的特质?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我从全书找到的核心——蜥蜴的语言风格,包括:行为,情感,他人偏好。
它之所以是全书的核心,是因为这本书为了教你说服所有人而给出了7个秘诀,而这7个秘诀基本围绕这三点展开。熟悉并掌握蜥蜴的语言同时也是第一个秘诀——说蜥蜴的语言,无意识思维自有其交流方式。
【行为 】
将行为,而非态度作为说服目标。
不要询问他人想要什么,去发掘。
不要改变他人的愿望,帮他们实现。
改变行为比改变态度更容易。虽然你可能并不同意我所认为的“节能灯泡更亮”,但你赞同的“节能灯泡更环保”的观点将引领你做出跟我一样的选择。
这一点很好的解释了现象级的“人设崩塌”——我们往往会因为某些人某一些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而对他们产生好感,但事实上,他们做什么与他们的动机、品格“好不好”没有必然关联——谁又能想到,不抽不赌也不嫖的不是在战时振奋民心、还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而是险些对犹太人灭族的希特勒呢?
书评|谁还没个蜥蜴脑咋的?了解他人的动机对我们而言是困难的。第一个难点在于,人们并不一定会对别人的问询保持诚实,当然,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动机其实也并不清楚。
当被问及很多“下意识反应”的动机时,我们常有的做法是想出一个自以为正确的动机,然后说服自己:没错,我就是为了这个。
由于人们对自身动机的不确定,试图从人们自以为的动机来说服他们做出改变往往成效不显。同时,任何试图粗暴进攻他人观点的行为都会引起相当程度的抵触。
因此,正确的做法不是告诉人们“别的愿望更值得许”,而是在你的目标行动和他人的愿望之间找到重合点,帮助他人实现与你的共赢。
【情感】
关注感觉。
借助期待感来提升实际体验。
以号召募捐为例,干巴巴的统计数据或许会让取得了成绩的工作人员感觉良好,但绝会不比一双渴望的眼睛更能触动被募捐的我和你。
向前一步,假设除了捐款以外,你还想通过做义工的方式来提供帮助。
倘若你在义工服务的一开始就对这次行动的正面性抱持高期待,那么你将比不抱期待者在行动中获得更多积极体验——毕竟,事实总要透过我们态度的滤镜之后才投射进我们眼中。
【他人偏好】
在一个人人求安利的时代,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紧跟热点潮流,但我们在正一如既往地接受他人偏好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逛淘宝为例,我们都倾向于选择好评众多、购买率高的商品。至于在书籍、电影、音乐的选择上,我们也更青睐榜单上的高位者。
当他人偏好的影响来自我们熟悉、亲近、信任的人时,其作用显而易见地更为激烈。
据此提供一个使他人偏好对你我产生的正面影响的建议——多和正能量的伙伴在一起,不断提升自己朋友圈的质量。
【结语】
愿你用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方式增加熟悉感,用改变行动而非态度的方式和他人共赢,用抱持期待的方式来提升体验,通过多接触正能量伙伴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愿你记得《蜥蜴脑法则》,最起码记得蜥蜴脑,再不然,记得蜥蜴也行。
希望对你有用。
谢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