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转化限制性信念

如何转化限制性信念

作者: 雨中听荷萍 | 来源:发表于2019-09-30 09:51 被阅读0次

          萨提亚说的观点是我们头脑中所想、所坚信的东西及思维。包括对事物的观点、信念、规条、标签、定义,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观点来自于经验,是为了让我们生活更好更便利。但是,当观点不能够流通,一个人死抱着某个观点不放的时候,信念就会控制我们,阻碍我们获得幸福,成为了一个非理性的观念。

          非理性观念最大的误区就是我们常把它当成律令和事实。我们从小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就应该这样,只有这么做才能活得好,于是我们采用这样的观念来生活,并且感受到安全。但是当我们长大了,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旧有的的观点,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然而我们却不愿意改变。这就造成很多的内心冲突,成为我们痛苦的根源。而且难以接受他人违背自己的观点,当他人不同意自己的观点,不按照自己的规条生活的时候,我们就难以接受,造成人际间的矛盾和冲突。这时候的观点就成了非理性的观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限制性信念。

          常见的非理性的观念有两种,绝对化和贴标签。

          绝对化就是我们把观点变成了规条,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人对事都怀有认为其必定怎样和必定不怎么样的信念,极易走极端。这种信念经常与“必须”“应该”“只能”“只有……才”等词联系在一起。比如说,人必须优秀;人必须考虑别人的感受;人不能自私;人一定要靠自己;人一定要诚实;人一定要努力工作;人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赚到钱,只有赚到钱才能活得体面,人应该勤俭节约;人一定要善良;人一定要有道德有素质,人一定要讲理;不能惹别人生气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经验里面绝对化的观点,大部分人会觉得人就应该这样啊,大多数人都这样啊,从来不怀疑它的绝对正确性。这些观点都曾经直接或间接给了我们好处,是美德,都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当我们不能识别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认同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标准,我们会机械地认同这种标准,造成虚假的自我,限制了人的自由。跟社会大的规范一致是好的,但是当我们把自己的生活交给流行的价值标准作为唯一的评判,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规条灵活起来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很优秀的品质,但是一旦绝对化成了律令,就会对生活造成阻碍。在自己感受很差,承担着太多情绪的时候,当自己很累,身体吃不消的时候,依然要坚持标准,这时候个人的内在力量就会被耗尽。

          当你有这些绝对化的观点的时候,你就容易有以下表现:

    一、强迫自己。要求自己必须遵守,即使在不想执行的时候也会强制自己执行。如果你有人不能浪费的规条,你会在吃饱的时候强迫自己吃下剩饭。一些事情无能为力的时候,你也会强迫自己做好,如果你有一个坚持的规条或者一个我必须要优秀的规条。

    二、挫败、自我否定、糟糕至极。当人有一个规条却不能实现的时候,就开始自我否定的旅途,先使用概念化的策略否定自己,然后进入糟糕至极的模式。

          概括化是指一种以偏盖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即做不到规条所要求的,就陷入了消极的情绪之中,觉得一切都糟糕极了,对自己全盘否定,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价值。这一切不过是因为违反了某个我认为必须遵守的规条。比如,我必须第一、我不能出错、我必须让领导满意等。

    三、强迫他人、和他人产生分歧。自己遵守这些规条还不够,我们还会把这些当成事实,强迫他人和我们一样,要求他人也这么做。比如,如果对方没坚持诚实的规条,我就会受不了他人对我们的欺骗。对方没遵守认真负责的规条,我们会很愤怒,要求他改。这些时候我们会很受伤,觉得他人有问题与他人产生分歧,制造矛盾冲突。

          很多家长会把自己这些无意识的规条强加给孩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要求他们必须那么做,必须不许生气,必须勤奋等。

    四、看不惯。看不惯的本质就是他人违反了自己的规条,他没有像我们一样生活,还有你的价值观不如我的好,对别人和自己的差别视而不见,自以为无所不知,坚持着唯一的通用的真理,滥用过往习得的经验,墨守成规,不愿意改变,拒绝考虑其他的可能性,不愿意进行新的尝试。

          如何转化绝对化的规条?

    一、列举。首先你需要觉察并列举出你有的规条,在你的经验中你学会了哪些做人的原则?有哪些是你认为人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你在做事情待人接物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这样的词汇?人应该、人一定、人必须、人永远不可以、我的原则是~如果有些是你认为重要,但允许自己违犯的,这是你可以控制,是你的价值,而不是规条,它会带给你正向的资源,是你的工具。而规条则会控制你的生活,是不能轻易违反的,是你必须遵守的。当自己做不到和别人做不到的时候就会生气、看不惯、伤心、有挫败感,这就会伤害我们和他人。

    二,挖掘规条的好处及代价。每个规条后面都有一个好处和代价,对它的坚守给你很多好处和便利,让你感觉安全熟悉,让你得到了很多,同时为了它你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很多的牺牲。挖掘并列举出来,你就可以促进规条转化。

          举个例子说,规条是,挣钱是辛苦的,人必须勤奋努力,出力流汗才能挣到钱。好处就是你很勤奋辛苦地赚钱,通过操劳拼命流血流汗,赚到了钱并有了一定的积蓄,生活有了一些安全感。

          代价就是丧失了赚钱的乐趣。不懂得轻松愉快地赚钱,更不懂得通过思考、经商等方式赚钱。对待其他任何可以赚钱的机会和选择都关闭大门,赚钱的思路很单一和僵化,把赚钱看成严肃认真的事,缺乏轻松快乐的心情,弄得自己心里压力大、很累。

    三、在应该中寻找例外的情况。应该和永远的规条阻止了生命能量的流动,是僵化的,闭塞的,不人性的。当我们让这些规条流动的时候,成为弹性的价值,就包含了爱,曾经的阻碍会成为我们宝贵的资源。

            转化的方式就是我允许自己做不到,根据情境而决定,我欣赏我在执行这个价值,也允许例外发生。比如上面的规条可以这样转化:挣钱是辛苦的,人应该勤奋努力,出力流汗。转换成我能够用勤奋和汗水换来财富,有时我不用汗水赢取财富,我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并快乐的获得金钱。至少可以列举三个其他的途径:一、我可以用资源来换取金钱。二、我可以用信息和经验的交换来赚钱。三、我可以用关系来赢取金钱和财富。

          另一种非理性的观念是贴标签。当人们喜欢和受不了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贴标签: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他非常懒惰;他自以为是,他是一个好人等。我们也喜欢给事情贴标签:这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这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这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等。根据我们经验和标准给人扣了一项不属于他的帽子,我们对于虚伪有个标准,当他人符合我们这个标准的时候,我们就给他贴个“虚伪”的标签。是所有人都觉得他虚伪吗?他自己,他妈妈或者几个要好的朋友就不会这么觉得,那么这就不是个事实,因为如果是事实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分歧。

          萨提亚把这种我们把别人定义为什么人的行为成为“扣帽子”,也就是名词化。我们把一顶不属于别人的帽子强行给他戴上,让他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我们认为的样子。扣帽子主要有两个心理过程。

    一是投射。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特点,其实都是自己的特点。如果你心里没有这个东西,你就不会做出反应。投射作用是指个体根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别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如果你讨厌懒惰会给他人扣上一顶懒惰的帽子,通常是你不接受自己懒惰的一面。如果你给他人扣上自私的帽子,通常是你不接受自己是个自私的人,你所讨厌的他人的特点其实就是你不接纳了自己的一面,你给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限定,规定了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二是标准不同。我们对于某个名词有了自己的标准和定义,然后用我们的名词对他人进行限定。比如说我们的努力程度,在一些人眼里看来我们是懒惰的。一些人看来是十分勤奋非常努力的,到底是努力还是不努力呢?不同的人给我们扣了不同的帽子,但那是别人的,在不同的标准的人眼里就会给人扣上不同的帽子。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大法官,大法官的作用就是评判,我们总拿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评判自己,乱扣帽子。我们有着绝对的真理,不管是谁一定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自己没做的时候大法官就会指责自己,当别人没做到的时候,大法官也会去指责别人。我们在给别人扣帽子,也被别人扣着帽子。

          转化的方法就是反扣帽子。第一步,觉察到他人给你扣了一顶帽子,识别出他人对你的定义和评判,然后区分。区分出投射与认同,他人的标准和自己的标准。如果我们认为别人说的是对的,同意了他人的标准就成了认同,认同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现象,他人投射是他人的事情,但是你同意不同意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当被别人误会、侮辱、指责、批评的时候,他怎么说是他的事情,认同不认同、反应不反应就是你的事。别人给我们扣了负面的帽子,认为我们自私、懒惰、自以为是等,我们首先要脱帽子,告诉对方自己的标准。

            萨提亚会通过三句话来脱帽子:我不是……;为什么我不是……?怎样才算是……例如,我不是懒惰的人,为什么我不是懒惰的人?只因为我累了就休息,工作做完了没必要接着做下一个。我认为在工作没有做完,精力有余的时候,不去工作才叫懒惰。在脱掉别人给扣的帽子后,可以给自己进行夯实。可以给自己扣上给一个正面的帽子:我是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我是一个知道劳逸结合的人。

          那么,理性的观点是怎样的呢?理性的观点有三个特点:开放的、多元的、中立的。

    一、观点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

          你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吗?你的原则是什么?你的原则被打破过吗?很多人有不可被侵犯的原则,甚至用生命来维护。我们前面说,当观点成为绝对天条的时候,就成了非理性的观念,成为必须、绝对和不可改变,控制了人的时候,就是封闭的。健康的信念是开放的,你可以拥有这样的规条来约束自己,但是那需要建立拥有自我的基础上。比如说,守时是个好的价值,我们都喜欢。但是任何时候绝对不能迟到,就是一个不健康的信念了。

          合理的看待自己的规条。封闭转化为开放式,是做回规条主人的一个方法,所有规条都不是绝对的。人可以尽量不犯错,但并不是绝对不能犯错。你拥有规条的时候,规条就是工具,为你服务,就是开放的,它可以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

          当你意识到规条不是绝对化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哪些是你想继续保留的?哪些是你觉得已经过时了的,然后留下想留的,放下不再需要的。

    二、观点是多方向的而非单一的。

          一头大象,不同的盲人摸起来形状不一样,因为他们看不到事情的全部,只沉浸在自己的视角里,那看待不是具体物质的事情的时候,你凭什么说你看到的就是全部视角呢?世界上没有对错,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不过是以我们自己的视角去理解罢了。因为我们对某个事情的观点只有一个,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我们习惯了使用线性的单一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一个结论和态度,我们忘记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实有很多的可能性。

    三、观点是自己的而非通用的。无论自己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生活有什么样的要求,对于特质有怎样的定义,都需要看到他人与我们是不同的,所有的标准都是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

          当你去要求一个人的时候,对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你可以去检视一下,自己是否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事实强加给别人。

        应对观点的差异:变不同为成长。两个人观念不同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争执、妥协、讲道理、逃避等方法来对待彼此。如果处理不好就伤害了关系,但是如果处理好了那就是一种成长,把观点从线性单一转变为开放多选择。把差异和不同转化为成长,只需要四个步骤就可以了。

    第一区分和认可,将双方的观点做一个区分,这是你的,这是我的,但都不是普世皆准的。把自己的留给自己,把别人的还给别人,同时认可、允许别人有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只是允许。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个大法官,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标准的大法官。

    第二是尊重,尊重就是不评判,不比较谁的想法应该,谁的想法好。你可以认为有梦想好,但是不要认为别人不需要梦想就是不好。你们的意见只是事物的不同面向。

    在个人层面上,你可以有自己的标准,觉得哪个好哪个坏。但是在普遍意义的层面,大家的标准和观念都是平等的,没有谁优于谁。

    第三是整合。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那我们交换一下,两个人就有了两个观点。我向你学会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新的观点。我的世界就变得丰富了些,我把你的观点整合到我的世界了。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观点存在,存在于你身上也可能存在于别人身上,下次我再遇到的时候,我就可以更加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甚至,我还可以考虑下,我是不是要继续坚持我原来的呢?这就是成长,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开阔,让自己变得更通透。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不同并不是让我们来否定自己和否定对方的,而是要整合成为一个更宽广更高级的观点,让我们的世界能够容纳不同观点的存在,能够从不同观视觉来看待问题,你就是一个宽容大度,坦然的人。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四是感激。你可以去感激这些给你观点冲击的人,给你带来了新鲜思维的人,是他们的出现让你变得更丰富。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人都是来给我们做功课的,尤其这些不认同我们的人,都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但是,是否选择成长却是你自己的自由,你可以继续选择否定他人,用看不惯来评判,也可以选择让自己的生命更宽广。选择前者的时候,你选择的就是愤怒、受伤、怨恨。当你选择后者的时候,选择的就是感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转化限制性信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sc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