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到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教师挑战》一书,我不禁被开篇中提到的“拔河比赛”所吸引,更被作者精准的剖析、形象的表述和专业的教育观点所折服。
在作者看来,教师与家长的冲突往往来源于学生。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孩子表现得好,家校之间往往是愉快的交往。倘若孩子表现一般,家长和老师之间就将是一场“拔河比赛”。一方面,老师可能会责备家长他们的孩子很难教,要求家长发挥影响力,促进孩子学业进步或改善孩子的行为。事实上,家长的做法未必会影响到孩子的进步,反而会把情况搞得更糟糕,比如使得家庭氛围紧张、孩子更加厌学等。另一方面,家长又觉得老师的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好。他们希望老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孩子取得好成绩,还希望当孩子的行为不端时,老师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我们看到了老师和家长之间仿佛在进行一场推卸责任的游戏。家校彼此之间的抱怨和矛盾也逐渐拉开了序幕。
作为一名一年级老师,读到此处时,我不禁感同身受。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就在家长会上说过,“双减”之下,教师再减不能减教学,家长再减不能减陪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此时教学内容简单,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则有助于孩子数感及数学素养的形成。
回顾这个学期,我看到了孩子们从懵懂无知到认真守矩的变化过程,也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家长。正如书中所说,对于优秀的孩子来说,家校之间的交往通常是愉快的。而对于稍有问题的孩子来说,家校之间的关系却是复杂微妙的。
小r同学是一个可爱的小胖子,可是课堂上的他并不让人省心。他似乎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喜欢用尺子切切橡皮,玩玩课本。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他也不参与进来,除非老师多次提醒才会好点,不过每次学习维持的时间总是很短。当老师们和小r的妈妈反映学情时,她表示理解,说孩子在家里也是注意力不集中,后来去医院检查,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存在缺陷现象。小r的妈妈非常担心,咨询了很多医生,也找了很多图书了解孩子的病情,和老师一起制定计划。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老师给予的不仅是宽容,还有理解,这样的“拔河比赛”中,家校双方是一场友谊赛。
同班女孩小w,是一个标准的“乖乖女”。她平时斯斯文文的,听讲看似认真,但是听讲质量堪忧。因为没有幼小衔接的基础,在各科学习中表现得有些吃力。比如识字量有限,拼音不过关,数学计算慢,理解吃力,做题正确率低等。当我们老师和小w的妈妈反映学情时,她开始表示孩子胆子小,需要老师鼓励,后来直言孩子学不会就是老师的问题,学校收了学费,老师就要对孩子负责。她质疑“双减”以后老师把孩子的学习推卸给家长,言辞犀利,让我们瞠目结舌。事实上,老师只是觉得家长有一定的知情权,孩子的学习需要家校双方共同给予关注,何况我们一直对她女儿照顾有加,课堂上经常鼓励她回答问题,有不会的题目也是及时进行辅导。而这样的“拔河比赛”无疑充满了矛盾和质疑。
当然,像小w的情况,虽是少数情况,却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重视、反思。事实上大部分家长都是很配合老师工作的,我们在反映情况的同时,可以给予家长更好的方法指导。正如《教师挑战》一书中所说:如果老师自己能够有效应对学生,他就没有必要抱怨家长缺乏合作。不幸的是,老师只会对家长提出要求,却不能告诉家长具体怎么做,才能成功地达到这些要求。反过来,一旦老师能提供给家长提供具体合理、科学的亲子教育方法,家校之间变会多一份信任,家校之间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些,都需要老师不断学习、培训、反思,掌握新的教育技巧,采取合理方法解决教学中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社会在进步,教育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教师只有不断钻研,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思想,接受心理学培训,才能更多地教学,向孩子敞开光明之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而在家校方面,多一份理解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将“拔河比赛”中的友谊精神永传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