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是一个北京公务员,当年以佼佼者的身份考入国字头的某部门,每天忙得要死,却找不到成就感,看着比自己混得差的小伙伴纷纷在创业,很有成就,而且还有很多人抛来橄榄枝——自己这几年还想要宝宝,但是再不出去,又来不及了——到底要不要走呢?这个问题也每天困扰自己,唉,还是看一集《军师联盟》吧。
每天我们都要做无数的决定,这些决定也各种改变你命运——但是很少有人有技巧,有训练地处理这些生命中间最重要的节点。我们也没有受过训练如何处理人生最能“四两拨千斤”的环节——决策。
所以,我们往往在生活中的小选择上比较有主张,比如买个衣服、选个汽车,但是做人生重大选择时,比如选城市、选工作、选结婚对象时,就完全蒙圈,只能随波逐流。
决策与决定
决策和决定不一样,决定就是针对事情做个清晰的姿态,质量不保证。决策是“在一定信息和经验基础上,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有策略地做决定”。虽然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其实点出来决策和决定的几个要点。
一个好的决策,至少包括:
问题:我们为什么必须做决定?
目标:什么是最好的结果?
方案:有哪些可能的方案?
结果:这些方案各自可能有什么结果?
权衡:权衡,做出一个收益最大的决定。
听上去好复杂,我们不妨讲一个故事,帮大家分析下这5个要素。
我该卖掉公司的股份吗?
张总和朋友在中关村开了一间建材公司,和所有公司一样,创业的时候特难,现在20年过去,公司发展稳定,事业蒸蒸日上,员工踏实可靠,创业期紧张和压力都过去了。
张总精力充沛,喜欢挑战和变化,他觉得这样太平稳会丧失锐气,所以想卖掉自己公司的一部分股份,重新做一家公司。他和合作了20年的老友李总讨论,对方也同意买下他的股份。这家公司现在大概值4000万,按照股份算,他大概应该拿走2000万,但是他估计李总拿不出来这么多,所以觉得1200万就可以了。
但是和他的家人商量的时候,他老婆觉得创业实在太苦了,难道50多岁准备再来一次吗?即使真的要出售股份,也应该拿到合理的价格啊,应该为自己的辛苦拿到应该的钱。张总创业过程中,家人给了他巨大的支持,所以他也开始摇摆起来。他来寻求我们的帮助。
第一个要确定事情,“是什么要让你买股份?”,是厌倦了,想要挑战?还是想收入更多?张总觉得自己不喜欢重复度太高的工作,孩子去了国外上大学,妻子则希望搬到更加舒服的老家,这样对自己的健康有帮助,可以更多时间户外活动。
第二个要明确的,是这些想法背后,各自指向什么目标?排序是什么?这其实是个反复沟通的过程,仔细思考以后,张总意识到,自己的目标是:转换一种更新鲜的生活方式,但是不想再来一次重头的创业,因为这次没有了合伙人,是自己单干;这个方式最好是对自己健康和家庭不冲突的;另外,他重视自己的合伙人关系,可以少拿点钱。
第三步是讨论有哪些可能的方案,张总只考虑了是不是要折价卖,我给他提供了更多方案——是不是可以找第三方进入?是不是可以先付一部分,然后分期付清?或者是不是可以由对方代持部分股份,但是每年依然拿分红?或者有没有考虑直接把公司收购,然后在新的股东下重新管理公司。这些各自都有不同的可能的结果。
第四步,是大概估计下每个方案的收益和结果——比如说要找人收购,大概需要几年?如果找到第三方介入,大概要多久?有没有考虑到财产所得税?有没有考虑到新的城市是不是适应?创业的难度如何?
在充分地对这个问题有了认知以后,张总和家人、李总多次沟通,他找到了一个好方法——只出售10%的股份,拿到400万,然后在广州成立一家分公司,继续原来的事业。这样能体验到事业的新感觉,也有很多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身体也好了很多。他给自己设定了5年的退休期,在他退休前2年。公司以1.5亿的估值卖给了一个上市公司,而合伙人张总继续做公司CEO。他拿着6000万离场。
问题-目标-方案-结果-权衡,这就是一个决策的完整认知过程。 用这个标准看我们做的决定,大部分人都是“好痛苦 做不做? 权衡”。既没有分辨过自己背后的期待和关系,也会跳过更多方案的思考,更不用说评估每个方案的可能性了。
《腾讯传》里,提到腾讯的决策机制。腾讯通过“总办会议”制度来做公司的核心决策。总办会议每两周召开一次,早期参加者是腾讯的5位创始人和各核心业务部门主管,人数约为10-12人。后来腾讯越来越大,2013年总员工人数超过2万,总办会的参加者也不过16人。马化腾喜欢听每一个详细的发言,表达观点,最后才共同决策。一个会往往从上午十点开到凌晨两三点。不过,那个错误的“3Q大战”决策,是他个人决定的。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21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