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二部里,麦瑟尔夫人说:“喜剧的力量来源于被压抑和被剥夺权利,喜剧中充满了悲伤和失望、抛弃和羞辱。”
![](https://img.haomeiwen.com/i3874657/2382b66b389de72b.jpg)
在听到这句话时,我一怔,慢慢回味所看过的“喜剧”,尤其看过太多网上流行的各种小视频,在逗得人哈哈大笑之余,我发现麦瑟尔夫人的话是对的。
很多搞笑来自于他人的出丑或是揭他人伤疤,再看这人有什么反应。说实话,当我写下前一句话的时候,应该每人会觉得有趣吧,但屏幕背后笑岔气的确实有你我。
韩国一对兄弟,哥哥总在弟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录像,为了捕捉弟弟“真实”的反应。弟弟刚失恋不久,沉浸在悲痛中,哥哥和朋友把他几乎“囚禁”在正被水洗的车内,站在车前用预先写好的纸片,告知弟弟前女友已在ins上po出与新男友的合影,两人还去了之前跟弟弟约定要去的地方。观众们看到弟弟几乎抓狂,而捉弄人的哥哥们却笑得差点背过气去。这样的视频可以收获几万个点赞。
美国一家人,全家人商量好,整蛊十岁左右的胖弟。坐在客厅中央,被哥哥蒙上一块布,念下咒语,当布被掀开,所有人都当胖弟透明了。一家人煞有介事,甚至提前准备好照片模板,为了让胖弟”亲眼”看到跟哥哥的合影上哥哥旁边是一团空气。所有人都装作看不见他,他现在也以为自己真的被隐身了,着急大哭,直到坐回椅子重复咒语,回复“如初”。哥哥跟他解释骗他的过程,他才恢复平静。
前段时间,说一个孩子深信母亲在打趣时说,儿子不是亲生的,是充话费送的。为此难过,默默流泪,还把这件事当做秘密写进日记。
我发现这些“逗趣”都是选出一个“演员”置于众目之下,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孤立,让当事人感到恐惧、羞辱和愤怒,偏偏人在看到他人如此时会感到好笑。
记得年幼时,不出五岁。邻居阿姨带着她一岁刚会说话的女儿叫我“臭芳”,说笑间爸爸也加入进来,我原本听着不乐意,但他们看到我的反应反而变本加厉,我被逼在墙角,被比我小的小孩还有两个大人轮番刺激,直到我以大哭来结束这场尴尬。
![](https://img.haomeiwen.com/i3874657/48476ee58e0b1fc6.jpg)
我们为什么都要这样长大呢?
所有心里认为是真善美的东西,被一再践踏,哭过、怒过,最初的城墙被推翻重建,慢慢长大、“成熟”,我们开始变得麻木、有免疫,认为这个过程是“成长的必然”,通过如此才能练就“强心脏”。于是开始嘲笑、捉弄他人取乐。一个6岁的孩子跟逗他的大人说:“你这不叫开玩笑。开玩笑是让人开心的,而我现在很生气。”这个孩子好棒!他说出了当年我未能表达的感受,也给看到他人窘境发笑的成年的我当头棒喝。
《大话西游》里那句:“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喜剧之王》中:“屎,你就是一摊屎,命比蝼蚁贱,吃屎去吧你。”为什么一个给大家制造欢乐的星爷,电影说出的话却如此悲伤。看过《新喜剧之王》的预告后,更是明白了“喜剧”的含义。
如果可以把被人故意捉弄先拿出去,就生活本身而言,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在活一场自己主演的“喜剧”。面对各种打击、挫折、侮辱和否定,我们要含着泪继续往下走。跌倒了,不轻易声张委屈和疼痛,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因为生活这场大剧里,更多的我们只是那个“死跑龙套的”,然后爬起来继续走下去。要把生命剧本中悲剧的底色改写成喜剧,只有努力奋斗和不懈坚守。就像电影中长相一般的女主角,靠自己的奋斗最终获得大众的认可。
而这,或许才是“喜剧”所能呈现给我们的最大“笑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