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啰嗦嗦写自我分析快一周了,不知群里的笔友看烦了没(如果有看的话),反正我是有点厌倦了。心理学上有个词语“自我意识过剩”,用来形容我挺贴切的,我的自恋是从自卑衍生出来的,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其背后的逻辑是,如果没人喜欢,那就自己喜欢自己。总围绕着自我分析和谈论,并不是最佳的救赎方式,因为它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相反随着分析的深入,它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唤醒那些已经遗忘的旧的问题。这不可谓不是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但我相信它有用,一个人没有医治好自己的灵魂,是无法去关注世界的。
写了这么多关于自己的文字,我最担心的还是不够真诚,因为它最后是“公开”的,所以下手扇自己耳光时,总会有所保留。所以,以后这类文章以后还是转入自己的日记里去,可能会更好。今天谈最后一个问题,工作。
于我而言,这是我人生最沉重的一个话题。我抨击了许多体制的弊端,我抱怨它压抑我的自由和人性,我写下了无数离开的理由。但最后我没离开,曾有好友一路看见我在工作上的厌恶和挣扎,反反复复,叽叽渣渣。她后来对我说:尽管你有许多苦衷和担忧,但你不是离不开,而是不想离开,但是你不愿面对“不想离开”这个事实,你不愿意承认自己贪图安逸,不敢冒险。后来她又继续劝慰我说:你不一定非得离开,反抗的方式不只有辞职一种。不反抗,也不顺从,承认自己性格中的缺点,坦然面对现实处境。保持清醒,积蓄力量,长远发展。
谋生的手段,我不想再过多的谈论。我为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已经够多了。我想聊聊心目中真正的工作,工作这个词应该广泛些,不等同于賺钱的职业。我所崇拜的偶像,很少是因为他的职业被人铭记的。因为我所崇拜的都是些作家和艺术家,尤其喜欢穷困潦倒的一类,生前默默无名,死后大放异彩。王小波就是最好的例子。之所以崇拜他们,是想成为他们。当然不是希望像他们一样穷困潦倒,或者死后出名。而是希望能够像他们一样,在糟糕的现实处境里,保持那颗纯粹的心。
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最重要的一种手段,有部很有名的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里面有个人物我印象很深刻,他的工作总做不长,一直在领政府救济金,到处流浪,没有恋人,没有朋友,但他一直坚持不懈地读书写作思考,随着年岁渐长,他的意志越来越消沉,后来终于在四十岁时能够在某个小区做位议员,地位不高,薪资微薄,但他整个人变得神采奕奕,因为那份工作能够让他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当我们爱爱情时,我们谈什么》的作者卡佛,是美国著名的极简主义作家,他在访谈录里说道,年轻时在只有9平方米的地下室里写作,他说,如果生活中充满永不停歇了的激情,那么外部现实如何无关紧要。
自我认知有很多方面,价值认知是永远不可或缺的,觉得自己是有用的,做的事是有价值的。人生会好过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