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曾与痛苦和解过的每一个人。原谅伤害的那个瞬间,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里的英雄。
人人都是向死而生,因情而变,为情不变。
原本我以为这篇小说我要解释的主题是“生生不息”没有旧死哪有新生。直到最后一节标题写完我才发现,这篇小说解释的竟然是死生同一。
我在给别人写评论的时候时常会以作者的角度带入读者的身份。所以,以自我创作的问题带入作者创作的问题,最后去狭隘地总结一些经验。以此,我曾感知过作者对于有意设定以及无意识形成的差别。在这里不做深论,因为这不是重点。我想说的是,这篇小说的结尾以及解释,是有意中带着无意。混沌形成。
现在人人都知道,这部作品的诞生完全是为了实现自我超越。退到这个位置,我觉得我完成了这个超越。所以,我应该为自己的付出感到高兴。事实也是如此。
《血祭》写了什么?
写了一个向死而生的人,怎样向死而生的过程。在大的命运轮盘中,如何在已知的轨迹中走出另一条轨迹。
可想而知,我对于生死的探讨是做了一些准备的。虽然我的准备如小说中破损的神灵契一样不堪入目。但至少在修修补补期间,算是串联成了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
至于小说中的生死到底是如何来论的?关于“谛命”章节开头那几句话便是一个很长的解释和探讨。(详情:)
不过小说中其实从开篇开始就已经抛出了生死问题。如“这是死的色彩,也是生的希望。”以及帘后人讲说中提到的“无吾族士之血祭,何来生之坦途。”两处细节,直接把生死的对立和对错评判提了出来。以此为引,将生死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实际上表面故事看不出生死有什么讨论,所谓的讨论都是上下文对应的。剑弈魂对弑影说的那些话,均是对应“谛命”那一段的白话解释。(“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庄子·大宗师。文中两人对话,对于悦生恶死也通过人的情感做了相应解释。)
小说结尾处,“有人之形,哪能无人之情……”出自“庄子·德充符‘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这一句之后的解释就是对庄子这句话的解读。无人之情便是不以他人之情伤害自己改变自己。
以上是一些简单地涉及生死的问题。当然,“谛命”章节开篇那几句话是全文的重点。提出了为何生,何为生,同时也问出了,为何死,何为死。并且,我以模仿庄子文本的形态给出了死生同一的答案。
本文中还有一些细节涉及了古代神话。如“昔,黄帝恭行天罚,以兵戈向蚩尤。吾族同忾,驭野兽猛禽义征。旱魃英勇抵风雨,应龙挥戈斩蚩尤,自此九州安稳,天下大同。然抵五兵阵法以巫咒引煞,拘生灵献祭。”这一小段,来自蚩尤与黄帝大战的神话传说。相传蚩尤缮制兵器,并制造出了五种兵器:矛、戟、钺、楯、弓矢(弓矢传说版本很多蚩尤不是独一家)。我在长篇里就用了五兵阵法,这一块是加以想象的。
旱魃抵抗风伯雨师,应龙杀了蚩尤。这都是《山海经》中有所记载的神话故事,世面版本很多。总之,黄帝当时打蚩尤是非常吃力的,久战不下。应该非常惨烈。野蛮斗争中一定更显野性,野兽猛禽全部上阵。无论怎么打,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权利。
文中这一段祭词,我是看了一些关于上古祭词如何来写进行了一个内核的仿制。(这里要感谢侠友推荐。)
至于兕这种动物被用出来,是因为家里的一本《观山海》,觉得里面把这个怪兽画得很好看,脑袋上面那一个独角非常霸气。而古人对于图腾崇拜,喜欢往自己脑袋身上戴被征服动物的战利品。以表自己的强大和崇敬。
还有一些知识点就不一一罗列。
下面说一下对整篇小说的感受。
其实我完整只读了两遍,而结尾两章我读了很多遍。在读到结尾的时候才开始一点点体会这篇小说最后解释的命定轨迹不可为,我们要如何在窥到真相后依然热爱自己前行的每一步。
这篇小说中不仅有庄子的道,也有佛学中的因果。但无论你是行走之前的因,还是后来你因因而引出一个因,那个果的导向都是一致的。
书虫的评论中说“妖族要妖族封印,但没想到稳固封印的方法亦是血祭。”
小史在评论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这亦是因果设定。亦如剑弈魂完成血祭之后回溯回一个月以前,人们消失了,主上做了个梦…… 王朝以此散播谣言,他还是一个必死的结果。回溯后因会变,但结果却始终如一。
那开启罂粟谷需要献祭这件事是不是也是王朝故意透露给宗布教的呢?这里值得深思。因为我有一个隐含设定。人为也好,天意也罢,因果循环也是命中不可改变的那个被动的主体的悲剧命运的诠释。
这篇小说里面的一些细节和隐含设定大致就是这些。还有的需要时间再久一些,距离创作时间再长一些才能一一详细解释出来。
这算不得一篇评论,算是一篇创作解读。与读者解读也不一样。不过,暂时告一段落,以后若想深度探讨,可能会在直播中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