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海明威曾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
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深以为然。
为人处世,不会说的,就不要说;不该说的,就不必说,直话,转弯说;反话,正着说。
不要不懂装懂,夸夸其谈,少说几句,没有人会把你当哑巴,话多了,容易得罪人,也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守好一张嘴,把好是非关,生活才会心安。
自古,树大招风,言多必失。
看清一个人,没必要拆穿;讨厌一个人,没必要翻脸;看透一件事,没必要说破。
心里明白,嘴上不要说出来,这样才不会伤到自己,招惹别人。
人生路上,要学会沉默,该明白的要明白,该看透的就要看透,不该说的就不要说。
经历了岁月,才能明白人生的苦痛,经历了磨练才能懂得生活的艰辛,要明白,学会说话,说好话,是人的一生中必修的功课。
沉默不是懦弱,不是无能,而是心灵通透后的豁达,选择后的安静,凡事看开,人生才坦然,学会沉默,让岁月走过清简流年,岁月静好。
做人,会说话比说话多更重要02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说:“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大师对话语的精辟见解让人颇受启示。
生活和工作之中,人与人之间运用适当的语言,可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增添乐趣、促进工作。然而,话语过多、夸夸其谈,便会让人生烦起厌。
“善言不必多,言多必有失。”历史上的文臣武将,都明白“多言必败”“多事多患”的道理,都知道管好口舌的重要性。
东汉名将马援,很讨厌议论别人长短的人,他说:“儿孙中有人有这种行为,让我难受,我宁愿去死。”清代名臣曾国藩也认为“多言失德”,他说招致品德败坏的是“长傲”与“多言”。
话语过多,往往显示出自己的虚伪浅薄。俗语“一壶水不响,半壶水叮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一个人,评价一个人,智者不会光听这个人是怎样说的,而是要揣摸这个人是怎么想的,更要看这个人是怎样做的。
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是要抓住合适的时机说合适的话。说话之前,注重观察、审视、酝酿和蓄力,如同拉弓射箭一样,拉弓蓄力,射出去的箭才铮铮有声。
清代文学家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
倾听自然,回归自然,净化心灵,找回真实的自己。你也可以倾听自己,与自己对话,真正读懂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加热升温,摈弃虚华与浮躁,驱逐烦恼和郁闷,创造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旋律。
做人,会说话比说话多更重要03
在佛门里,师父一般都会告诫刚出家的弟子:出家人头几年要少说话,保持内心寂静。
此是谓“止语”,就是强行训练自己控制语言的能力,每天晚上入睡前还要反省一下今天说了哪些话,哪些话合适,哪些话不合适。
止语的目的,并非是表面上看来的为了避免言多必失,担心泄露内心的什么秘密,担心得罪别人;实际上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心,训练自己的慈悲和智慧。
纪伯伦说:“虽然言语的波浪永远在我们上面喧哗,而我们的灵魂深处却永远是沉默的。”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语,才是一种大智慧。
《菜根谭》中说:“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在说话上,这告诉我们要懂得一些门道、把握一点分寸,才能做到初见让人喜欢,长久不让人讨厌。
张爱玲本来有个密友炎樱,可是后来禁不住对方的絮絮叨叨,终于绝交。炎樱喜欢絮叨自己的幸福。
张爱玲去到美国后,经济上有困难,炎樱却夸耀自己如何如何赚钱;张爱玲已经孀居多年,炎樱却去信大谈自己与丈夫的浓情蜜意,全然不顾及到张爱玲的离群索居。
有时,你想要把乐事分享给人,无心炫耀一下,也许就是别人心中的一根刺。
你觉得耿直是真性情,但也要分对象、分场合的。耿直的句句戳心,再亲近、再不拘小节的朋友,也会渐渐疏远你。
做人,会说话比说话多更重要,学会闭嘴,是一种修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