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2024-09-26 贵州赤水大同古镇(《自然景观》作曲:Cecil)】
(以下简介来自百度百科、景区导游)
大同古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赤水河畔,自明末、清初的川黔边境内由旱路而来的各种土特产、生熟药材均在此交货转运,木材竹筏浮江蔚为壮观。她距丙安古镇18公里,古街、古码头、古井里齐整,是一个经历昔日的繁荣而衰败了的码头。
来时古镇修缮闭园,尚有20余天,但并不影响我们心情拍摄沿岸风光,“偷巧”溜进无人的老街。
穿骑行红装的男人,是成都“东郊记忆”的老乡,他很讨厌喧闹的都市生活,落户赤水,参加了赤水市自行车协会,每天过着快乐的日子。
大同古镇位于赤水市城区西部,水陆交通便利,经赤水河入长江可到重庆、武汉、上海。自古商市繁华,军争兵燹,浓郁的耕读文化,淳厚的乡民性情, 各地商人捐资修建的会馆, 保留至今的豪宅大院、望族祠堂,以及沿袭的一套祭祀类建筑,确与山、水、林构成和谐、美丽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反映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时代的历史风貌。
一块大碑立于镇口,昭示人心。
大同古镇现存建筑建于明末、清初 ,由古街、古码头、古井、古街房、古民居、古庙宇、古会馆、古碑、古牌坊等组成,大多依山而建,前殿、正殿、后殿、吊脚楼、岩穴等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墓、古碑、古牌坊则结构严谨,绘画雕刻、书法文字一应俱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西方人称为“石头写成的历史”。
坎离宫,清代时叫王爷庙,敬奉的是镇江王爷,为船工和盐商聚会祭祀的地方。后迁入火神、天公、天母等菩萨,加之山门对联有“坎离合撰”,乡民便称它为“坎离宫”。据说此庙戏楼坚固,木雕精湛,人物逼真。旧时庙会期间,香火旺盛,舞龙耍狮、杂技丰富。热闹非凡。民国时设为大同区公所,石顶山武装起义时,“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夜袭区公所取得大胜,且无伤亡,留下一段红色传奇。
古镇房屋以街道为建筑的纵轴线和横轴线串架接庐紧连延续,相向一字排开。建筑材料采用木材、杉皮、小青瓦、丹霞石,楠竹等多种自然和人力加工的材料,由形体、质地、色彩、不规则对称等项构成古镇建筑艺术的形式美。
花伞装饰出老街的美。
大同是一个经历昔日的繁荣而衰败了的码头。这个颇具特色的古镇是70年前此地繁荣的顶点。半山腰的镇子下,沿河用红石砌成的码头很有规模,当时码头上常常停泊着载满货物的商船。这些船多从下游运来布匹、花纱以及川黔两地所需洋广杂货,以及川黔边境内由旱路而来的各种土特产、生熟药材均在此交货转运。木材竹筏浮江而下时,半个河面都是楠竹。从码头的规模就可以想见当时大同镇的繁荣,小镇渐渐成了盐商、货船补充供给、修理船帆的停靠点。正因如此,大同最出名的就是铁匠铺,旧船上用的铁钉、铁梢之类的小铁具成了大同主要的工业品。最繁荣时,不到300户人家的小镇上,竟开了六七十家打铁铺子,家家生意红火。老辈人说,那时大同很少有清静的时候,一天到晚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与拉风箱的呼呼声伴着船来船往贺喜吆喝,热闹就出来了。
相传乾隆三年成午年(公元1739年),洪水泛滥,大同被淹,灾民逃至观音殿菩萨前,哀号祈祷。突然庙里吹起清风,摇动翠竹,洪水顿时消退。至今,殿前石门枋水淹处还刻有“戊午年水涨至此”。又据说,1862年,太平军石达开部与清兵激战数月,死伤无数。后行人路过,可闻鬼哭,不敢前行。
当地人遂建观音殿超度亡灵,得保平安。殿内现有《万岁牌》,为石刻圆雕,历史价值厚重。
没有游客的小镇,镇民们仿佛有些冷清。
不老泉古井安然地坐落于古镇中枢,其历史可追溯至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井口由青石砌成,呈规整的圆形,直径约0.8米,井壁由砖石垒砌而成,坚固而规整,历经漫长多月,依旧完好无损。井水清激澄明、甘美清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质,即便在干旱时节,也从末干涸,给终稳定地为周边居民供应着水源。千年古井,孕育出千年古镇,是古镇的生命源泉。这口古井饱经多月的洗礼,见证了数不清的世事变迁,不仅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还曾是古镇的古市场。在古时,大同河虽水源丰沛,但古人仍选择凿地取水,只因井乃是人们聚会交统、货物交易的场所,由此逐渐成村、成街、成场镇,在元末明初就形成了蛮峒子场;这个场名一直叫到清初,井沿、井台、井底石面久经多月的侵蚀,默默地见证了古镇的兴衰起伏,成為于年古镇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源头
河边有三棵黄桷树虽同处一地,但奇怪的是,同一时间其树叶呈现出爆芽嫩黄、翠绿茂盛、枯黄凋谢三种不同情形,将四季的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什么原因,专家也无法解释。当地人取了个雅号“同天同地各春秋”。
古镇千年,通衢嬗变,河道及码头早已颓废,多年的怀古之情也渐渐冷落,有朋友说今年一月来此已是几无游人。如今这里正在修缮打造,期待能有新的吸引八方游人的“大戏”上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