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一)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一)

作者: 大婷子123 | 来源:发表于2019-08-15 13:46 被阅读0次

        假期在闲暇之余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区别于其他理论著作是它的案例居多,从一个个小故事中轻而易举地捕捉到于老师的“良苦用心”,很好读,是于老师的经典之作。看一部分之后颇有感触,便拿起手机记录这其中的点滴。

         在“人生流横—写在前面的话”中,于老师就提到,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从教五十多年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引起我特别注意的就是开门之篇,第一章  做“甘草” 。往往老师被比喻为蜡烛、园丁等的居多,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把老师比做甘草的。带着这个疑问我继续阅读,渐渐地也就明白了于老师眼中的“甘草”。

            首次拿“甘草”做比喻的是于老师的学弟朱友明,他说“于永正具备甘草的品格。这是他与同事之所以相处得好,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之一。”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和我有了相同的疑惑,那甘草到底是什么样的品性,于老师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不要急,慢慢来。         

            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厚。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孔子有五大美德:“温、良、恭、俭”。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五大美德之首。可以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

            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再想想我,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听话,现在再想一想弥勒佛能“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楚庄王、曾国藩对于无理取闹之人都可以包容,那我们对学生又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呢?

          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一服中药里,加进了甘草,可以降低其他药物的毒性,减少副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各味草药的疗效,这是十分了不起的,这就叫做“调和”。作为老师要和蔼亲切,温文尔雅,但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 它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同样的道理。在于老师看来,“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两位哲学家的见解惊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于老师他就是甘愿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带着思考教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hz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