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我们能够接收到的育儿信息越来越多。可是往往那些对别的孩子管用的方法,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就失灵了。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发现没有什么百试百灵的育儿方法,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养育孩子,一边成长自己。
(一)孩子说不听,还要说吗?
饭桌上,外婆又在对David说,“什么都吃才能长高。”“多吃菜多吃点菜。”
外婆说,我也说,可是David该不吃的还是不吃,而且吃饭还拖拖拉拉。你一催他吧,他更慢了。
终于,我意识到这是我们大人的问题。我们一遍一遍的催他吃,多吃点。可是他的耳朵好像关上了门,听不见了。
面对孩子吃饭慢吃菜少,我要说吗?我说了他也不听,我还要继续吗?
上周五我们外出吃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David爸爸将我们送到商场,他就去上班了。等到中午12点半才下课过来一起吃饭。我们上午一边逛,还加了点心。所以逛到12点并不是特别饿。于是发生了以下对话:
David:妈妈,我们去看玩具吧。
妈妈:David,爸爸还有二十分钟就过来了。他上了一上午的课,一定很饿了。如果我现在就去点餐,等他过来的时候就可以有饭吃了,我想他一定会很开心吧。如果我们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去看玩具,等爸爸过来的时候就没有饭吃了。
David:那我们先去吃饭吧。我们先做需要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吃饭是需要做的事,看玩具是想做的事,是愿望。
妈妈:哇,David你还记得妈妈跟你说过的啊。那好,我们先去吃饭,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在好几个月以前,David看到想要的玩具就要买,而且玩具还都是不便宜的。于是我就跟他说了需要和想要的区别,先满足需要再实现想要。当时他挺不能理解的,不让他买玩具还挺不开心。可是现在,他却自己说出这中间的差别,在两件事情上,做了一个排序。
再回到吃饭的事情上面,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在那个当下,我一遍又一遍的说,是升起来一个执念,我期望我说的话立马见效。但是事实上,我的话,经过我嘴说出来,到孩子的耳朵,再到大脑,再指导行动。这需要一个过程。孩子需要消化理解,变成他自己的思想,最终才能指导他的行动,而很有可能我的话在他那里产生排异反应,他压根不想接受。其实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如果有一个人反反复复的跟你说同样的话,你听了就会烦,即使说的是正确的,内心的反叛也会跟你反着来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么深刻的道理,我却才意识到。我不再絮絮叨叨的说个没完没了了,不是只管我想说什么,而应该是对方想听什么了。再想到看玩具和先吃饭的事情,我发现我偶尔说过的话,孩子反而听进去了。那么话不在于说多少遍,而在于孩子听到了什么。
面对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我放下了我的执念,不再企图我说什么,孩子立马就做到。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为人而非语言。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长远的,我是如何说让孩子听进去比说的多更重要。如何做的比如何说更重要。
(二)孩子做不好,还要放手吗?
第一次去学校开家长会,校长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家长想把孩子转到他们学校来,他问了校长第一个问题不是关于学校教育理念的,也不是关于老师或者学习内容之类的,而是,学校的生活老师会不会帮忙擦屁股?这是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家长问校长的第一个问题,因为他们家孩子擦不干净,所以在家都是保姆擦。校长反问他,如果孩子一直擦不干净,难道就让保姆一直擦下去吗?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们家也存在,已经上一年级的David也擦不干净,所以他总找外婆帮忙。而我的做法是放手,让他自己去擦。擦不干净就用纸多擦几遍,还不行,就用湿纸巾擦。孩子做不好,家长不应该是直接上手。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做不好的原因,是因为身体发展的限制,还是技能生疏。如果是身体发展还达不到,那么就不能强迫孩子。但是如果孩子身体发展有能力做到了,只是技能不熟练,我们需要给到孩子逐步放手的机会让孩子练习,而不是包办。
今年暑假,David学会了骑没有辅助轮的自行车。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David想买一辆自行车,我跟他说,他现在的年龄可以骑没有辅助轮的自行车了,所以如果买自行车的话,就买没有辅助轮的。他同意了。于是在假期的某一天,他跟着爸爸一起去商场买了一辆自行车。连着两天晚上,David爸爸都陪他一起学骑自行。爸爸教给他一起技巧,坐直,眼睛向前看,然后爸爸就在背后扶住他的后座上给他稳定,经过两个晚上的练习,爸爸可以偶尔放手一小会了。白天爸爸去上班的时候,我们就跟David说他可以自己上车练习。对话是这样的:
妈妈:David,爸爸不在家的时候,你也可以自己练习一会啊。
David:我不要,我还不会。
妈妈:David,你可以坐在车上用脚滑着走。然后等你干感觉可以平衡了,你再试着把脚放上去。
David明确答应,于是我直接把车给搬到马路上。。。。。。
David:那好吧。
一会后。。。。。。
David:妈妈,我会骑自行车了,我可以把脚放上来骑了。
David先是用脚滑行一段距离后,可以把脚放上去踩一小会。再接着是需要滑行起步,然后可以骑很长一段距离。再到直接就可以踩脚踏板就开走了。因为放手让他去折腾,所以他享受了自己学习骑自行车的过程,从不会,到会一点,再到完全会了,接下来他又开始练习花招。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小到擦屁股,骑自行车,大到未来选专业,找工作。如果因为孩子做不好,我们就不给孩子机会自己去折腾(练习),那么我们孩子永远也得不到成长的机会。
父母是孩子的脚手架,最终孩子需要脱离父母而独立存在。千万别等到孩子需要高飞的时候,翅膀没有长好 。
尾声
在育儿的过程中,孩子是我的镜子,映照出我身上存在的问题。孩子也是我的老师,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成长的方法。
育儿育己,相互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