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就看苏东坡

作者: 若无若虚 | 来源:发表于2021-05-29 10:39 被阅读0次
    1.jpg

    苏东坡,名苏轼,号东坡先生,我们都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了词的豪放派分支,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历史书中就有“苏黄米蔡”之说,同时又是画家,美食家,现在有人笑称其是北宋最大的吃货。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苏东坡的一生其实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是一个充满逆境的人生,特别是他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的人生观,即使是在千年之后,对我们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以致于现在网上流传着一句话:“人生若有不快乐,只是未读苏东坡”。

    苏轼少年就聪敏好学,七岁读书,八岁入学,深得老师称赞。当然,其父苏洵的家教也是极为严格,几十年后苏轼流放海南时,有一天做梦父亲让其背诵《春秋》,苏轼想起来自己连一半都没有背完,突然给吓醒了。

    二十岁那年,苏轼进京参加了进士考试,一考就是第二名。这里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在评卷的时候,看到苏轼的卷子,看其文章写的特别好,本想让其为第一名,可是欧阳修以为这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的卷子,为了避嫌,刻意将其压为第二名。也就是说,苏轼本来就是第一名的。

    大文豪欧阳修对这位后生也是极为推崇,他曾拿着苏轼写给他的谢呈跟梅尧臣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还对其儿子说:你们记得,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

    但是就在苏轼风光满满的时候,突然从家乡传来了噩耗,苏轼的母亲在老家眉山病逝。于是,苏轼不得不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赶紧赶回老家,置办母亲的丧事。可怜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二十年,却不能分享到他高中的一丝快乐。

    守丧结束后,苏轼回到了京城,没过几年,苏轼忽又逢丧妻之痛。夫人王弗时仅二十七岁,只有一个儿子,还不满七岁。虽然他们的婚姻只有十年,而且十年里正是丈夫外出求取功名的艰难时期,聚少离多,但是苏轼对夫人的敬爱却是永远不衰。十年后,当他梦见夫人时,作下了那首著名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更为糟糕的是,距亡妻不到一年,父亲又病逝,苏轼再次回家守丧。

    等到这次守丧回来,京城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王安石开始主导变法,而苏轼恰好又是反对变法的一员,在改革派的攻击之下,苏轼自请调出京城。于是被任为杭州通判。

    这次出京,虽说是自请,但也是出于无奈,好在到了杭州之后,他被西湖的美景所吸引,能够寄情于山水。游西湖,访名僧。在这里,他留下很多名篇。

    到杭州三日,苏轼就去西湖孤山访问名僧,去时,刚好天色晦暗,似要下雪,加上初见西湖,于是作下《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诗: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一天,苏轼独上钱塘门外昭庆寺前的望湖楼喝酒,天忽阵雨,他尽情观赏了湖上的雨景,醉书绝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一日,饮酒湖上,初晴后雨,作诗二首,其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篇一出,在西湖诗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杭州,苏轼在寄情于山水的同时,并没有消沉,而是努力为杭州的百姓做事。由于西湖长期没人整修,于是他主导将淤泥全部挖出,修筑了长堤,就是现在著名的西湖苏堤。同时,还在西湖中建了三座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映月”。

    杭州三年后,苏轼被调往密州,在这里虽然很短暂,但是在这里苏轼成为了伟大的词人。

    两首著名的《江城子》都出自于此,首先就是上文讲到的悼念亡妻的一作,另外一篇《密州出猎》则成为豪放派的第一篇代表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还有那在中秋之夜因思念弟弟子由而作下的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然苏轼不在京城,但是他的政敌们并没有忘记他,只要有机会,就会继续攻击他。不久,有名的乌台诗案爆发,这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被逮入狱,在狱中受尽了折磨,历时一百多天,后来在太皇太后的帮助下,才释放出狱,被贬黄州。

    2.jpg

    北宋时,黄州是一个非常贫瘠的地方,然而正是在这里,苏轼活出了他自己的人生。

    就在去黄州的路上,苏轼看见城外群山连绵不绝的竹林,然后俯望长江,心里便在想:这里竹林这么多,竹笋一定很鲜嫩,更有长江里的鲜鱼,吃的不用愁了,有了吃的,其他都好办了。

    也正是如此,在黄州,苏轼经常亲自下厨,自创菜肴。他还写下了自创鱼羹的详细做法:

    以新鲜鲫鱼或鲤鱼活斫,冷水下,入盐,以菘菜心芼之。扔入荤葱白数茎,不能搅动,俟半熟时,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橘皮线或即橘皮切丝。此菜极似现在江浙菜中的奶汁鲫鱼汤。

    苏轼盛赞黄州的猪肉最美。作《猪肉颂》曰: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他做的红烧猪肉,后来成为了一道名菜:“东坡肉”。

    苏轼还从一个道士那里求得一个秘方,自己私酿蜜酒。

    每次用蜜四斤,炼熟,入热汤搅成一斗,加好面曲二两,南方白酒饼仔米曲一两半,捣细,用生绢袋子盛了,与蜜水共置一器内密封,等它发酵,三数日沸定,酒即清澄可饮。酒成,苏轼大为快活,作《蜜酒歌》曰:“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在黄州的城外,是一个四周冈峦起伏中间一方五十亩大的平地,这是一块荒地,苏轼在那块荒地上亲自开荒,自种黄桑,虽然辛苦,但是苏轼心里却甚感满足,他还给这块起了个名字,叫“东坡”,自称“东坡居士”,自此开始,他被称作苏东坡。

    在黄州,苏轼也留下一些著名的诗词。一日,苏轼去距离黄州三十里的沙湖,回家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都琳得很狼狈,但是苏轼却似乎不觉有雨,安步徐行。雨后天晴,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日,苏轼舟游赤壁,想到了三国时期的那场赤壁之战,写下了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黄州待了四年三个月后,苏轼终于离开了黄州。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守旧派重新掌控了朝政,于是,苏轼再次被召入京。

    在入京之前,苏轼还在江淮一带漂泊了一段时间,畅游了庐山,还在南京与王安石会面坐谈,虽说他们两人的政见不同,但是对彼此的为人以及文学水平都是欣赏的。

    同时,在去南京的路上,苏轼的小儿子不幸夭折,这给苏轼的打击很大,他请求朝廷让他暂住常州,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常州,苏轼爱吃的性格又体现了出来。常州出了名的河豚让苏轼尝不绝口。当地有一仕绅,特地烧了河豚鱼请他,全家女眷躲在屏后窥视,要看这位大名士吃了如何品评。只见此老坐上桌后,下箸大嚼,一言不发,偷觑的妇人们甚为失望。正在此时,苏轼夹了一大块,狠狠说道:“也值一死。”即时放入口中。请客的主人,全家大悦。

    后来苏轼回到了京城,虽说这次不再是王安石主政,但是司马光那种对所有新法全部废除,只要是王安石的政策都要废除的态度,苏轼并不赞同,加上苏轼特立独行,又绝不迁就别人,很快就又离开了京城。

    后来,更是一贬再贬,1094 年绍圣元年。59 岁的苏东坡先发配岭南,4 月被贬英州。6 月再贬惠州。

    即便在惠州,苏轼也不改吃货性格,不容易买到肉,便和屠户商量,买官宦人家不要的羊脊骨来啃。他还给弟弟写信说: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骨间亦有微肉,热煮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书,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落后的惠州,生病没药医,瘴毒更是普遍,苏轼到达后不久,便立即搜购药材,做药施舍给当地的百姓。同时又修桥梁,做这些,他那微薄的积蓄很快就囊空如洗,他却认为从此一身轻了。

    绍圣四年。62 岁的苏东坡再贬儋州。

    儋州就是现在的海南,在宋朝时那是不毛之地。不仅无肉无鱼,吃的东西都要靠大陆海运过去,遇上大风,就会立即断市,这时,甚至都要吃菜羹。菜羹吃厌了,苏轼的儿子苏过相出办法用山芋做羹,美其名曰“玉糁羹”,苏轼吃了,拍案叫绝道:“色香味皆绝,天上酥酏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在海南,苏轼依旧手书药方不倦,他不仅收录药方,而且还时时亲自尝试野草闲花入药。给他的生活也带来了一些快意。

    元符三年四月,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得以回归大陆,但是在北归的途中,于第二年8月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纵观苏轼的一生,虽说其取得了很多伟大的成就,但是却充满了坎坷,尤其是在其人生的后半段,生活极其艰辛。然而不论在何种困境下,苏轼就表现出了极其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为生活所打败,不为环境所打败。从他留下的那些著名诗句就能很好的体会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即便今天,读起来也顿感人生的轻快。所以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看苏东坡,我们就很容易想到我们的诗仙李白,两人都是天才人生,同时似乎又隔绝人间,略带仙气。现代学人叶嘉莹分析这两大诗仙的不同,以为李白是“仙而人者”,东坡则是“人而仙者”,他有着我们常人一样的烦恼和痛苦,但是他能超越凡俗,以超然的人生态度获得解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逆境就看苏东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jy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