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道

作者: 黑荞 | 来源:发表于2020-08-04 21:52 被阅读0次

    日前笔者有幸参加当地一次书法交流活动,聆听了市里几位书法大家的精彩点评,受益匪浅。这几位大家都是有数十年功力资深的中国书协会员,在全国各大书展中都有过绝佳表现。都担任市书协领导职务,被当地书法界奉为圭臬的领军人物,其言其行,其书其德自是不俗。对于怎样写好书法,领队的“大家”道出十六字真经,与各位分享。

    一、根植传统

    根植传统,取法经典,可以说是目前书评的首选标准。“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虽是《帝范》中李世民为人君之道,同时也是书道。书追高古,往上走,最好不要追捧当下书家。所以当下一些书家舍唐入晋,走汉隶,习汉简,练石刻,摸金文,一直追溯到甲骨文。他们手摹心追,倘徉于各大名帖、碑刻之中,天才加上勤奋,最终都取得了不凡成就。如在场的几位大家,练隶书的都是从汉碑《张迁》《史晨》《好大王》以及摩崖石刻,汉简等吸取传统营养,揉合多家,形成个人风格。练魏碑的,不仅参合北魏十大名碑,又有汉隶、汉简影子,也有当代名家印记,独成一体。练行书的,宗法二王,又有宋四家,王铎的烙印,也有自己的体悟。

    二、先专后博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初学者一定不要象走进了服装店,眼花缭乱,以致挑花了眼。按大家的说法,要做到一字一帖,动静结合。选中一帖后就要静下心来,摒除杂念,专心习练。要先攻一家,不要随便换帖,浅尝辄止。看见颜体宽博,去练《颜勤礼碑》;看见《九成宫》秀挺险峻,又去练欧体;看见魏碑雄浑,又去练《张猛龙碑》了。这样象猴子掰玉米一样,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最终一无所获,或者各体都练的四不象,收效甚微。临帖要从粗临到精临,把准每一个字的字法、笔法、结体、墨法,先形似,再求神似。这样练会一家之后再去涉猎他家,做到先专后博。

    另外还要注意功静结合。按大家的讲授,篆、隶、楷这些书体无论从形态或是书写状态,都呈现一种静态的美,所以归为静。而行、草、章草一类讲求线条质感,讲求萦带、奔腾跳跃,呈现的是一种动态的美。练习者不要只练静态的书体,还要练动态的书体,做到动静结合。不仅严守法度,更要注重意趣。因为静态书体多为单字,以整齐美观为总体审美取向;而动态书体更重上下呼应、气息连贯、线条体势的变化腾挪、章法布局的巧妙安排,更能抒发性灵。

    三、讲究变化

    取法经典,汲取传统,最终是要走出来。帖临的再象,仍然是临帖,临帖的目的最终为了创作。对于书法创作,现在主流书评要求:既要有传统功底,又有个人面目,即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再好的帖,再好的书体,如果“状如算子、千人一面”,也会让人倒胃。

    如当下的“田楷”。平心而论,田大师系出名门,学欧世家,那字几乎登峰造极,功力是相当深厚的。但授徒多、习者众,以致整成了印刷体,成了“俗字”,田大师其实很冤枉。还有那些所谓的“江湖体“,”老干部体”等等,多是不靠帖,自己随心所欲地乱写乱划,忽悠周围不懂的群众,图个点赞喝彩,其实不入流,不登大雅之堂的。当然要求初学者做到求新求变很难,如同眼前万仞高峰,一时不可逾越。这也是学书的至高标准,也是入国展,成为中书协会员的前提条件。

    四、持之以恒

    荀子在《劝学》篇中用比喻深刻地阐述了学要持之以恒的道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书同理。选中一帖后就要紧追不放,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要有书圣墨池尽染,怀素退笔成冢的毅力和苦功。得有冬练严寒、夏练三伏的架势,日日不辍。传说王羲之在骑马时用手指在袍底比划,以致衣服划破还未知;欧阳通临习亡父欧阳询书帖,能临到一百多遍;岳飞作为统军大将,无论环境多么严酷,作战之余仍不忘练习书法,这些精神今人很难企及。

    我们现在不少学书之人往往在嘴上敬畏古人,实际不学古人;有的为了附庸风雅来练书法,蜻蜓点水,浮皮了草;而练了多年尚不登堂入室者,眼高手低,不下苦功,也往往止步不前,突破不了瓶颈,其实都是功夫未下到而已。

    以上几点,仅供参考。讲授者提出了十六字,四个标准,也是他多年屹立书坛的心得。下面的阐释是笔者的粗简认识,不到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pw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