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意境美,最早见于《书法之欣赏》,其绪论开宗明义提出:“吾国书法不独为美术之一种,而且为纯美术,为艺术之最高境……纯粹美术者,完全出诸性灵之自由表现之美术也,若书画属之也。画之意境犹得于自然景物,若书法正如扬雄所谓书乃心画,盖毫无凭借而纯为性灵之独创。故古人视书法高于画,不为无因。”这是中国书法史和美学史第一次站在现代美学立场讨论书法意境,在作者邓以蛰的艺术批评中,“意境”是最高范畴。
美学大师邓以蛰(1892年~ 1973年)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了,但是提起他的五世祖、清代大书法家和篆刻家邓石如,书法爱好者就无人不知了。而对当代人来说,他的儿子更是名闻遐迩,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邓以蛰的名气不如他们,但在美学领域的成就却堪比这两位在行内的地位,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与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他精于书法,金岳霖挽林微因的“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就是他书写的,但他更擅长书画评论,对中国书法有独到的现代美学见解。
他着重从书法方面探讨艺术意境是如何表现的,认为这种意境美的构成有“形式”和“意”两个因素,形式与意境是不可分的:“书无形自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为书法。”书法的意境美的形式成分主要是“笔画”、“结体”、“章法”三部分。
“笔画”:他认为书家以指、腕和心挥运毛笔,画出线条,这些笔迹中有骨,有肉,有筋,有血,有气,书家之“意”即已由此表现出来。尤其是论到行草书之笔画的“血脉连贯”,其使转、引带,“此等法皆不易以形质如笔画者方之,而实已融于意境矣”。
“结体”:在邓先生看来,字形的对称、揖让、收敛、开张等等,都是创作者的心迹,皆能悦目赏心,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能展示书法的意境。
“章法”:“篆多为内抱,故其章法纡余款婉,益见形神内敛;隶势作外抱,故其章法峭拔险峻,形亦飞扬。真行草……近于篆者所谓内涵筋骨,恬袒雍容,近于隶者则外耀锋芒,峥嵘取胜。”他提出“章法与意境已相交错”。
他认为中国书体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行书、草书的过程,正是从形式美向意境美的发展,“行草实为意境美之书体也。……我之表现得我之真如,天下尚有过于行草者乎?故行草书体又为书体进化之止境。”
邓以蛰对绘画也有研究,他的画论集中表现在《画理探微》和《六法通诠》两篇文章里,在这两篇文章中,他创造了“体-形-意”和“生动-神-气韵”的结构模式来描述中国绘画的历时发展过程。同时,他认为这个发展过程的最高止境是“气韵”,亦即“意境美”。
邓以蛰钟爱书法,战乱时身患吐血症无钱救治,一家忍饥挨饿,也不肯变卖先祖作品。但为了更好保存这些文化瑰宝,他将家藏的邓石如书画珍品,全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