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找一个爱家乡爱得痴迷、执着、而又奋不顾身的人,袁红便是。有书《十座花园一座城》为证。
2016年,袁红以一篇《小城故事》走进了小城人们的视线,一碗30年前的香干臭干,激活了小城人的味蕾,那个挎着竹篮、佝偻着背的老婆婆又从人们的记忆里浮现出来,一起浮现的还有那个时代: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邓丽君笑靥如花,袅袅娜娜;而琼瑶的小说则洞开了袁红年轻的心扉,读者和她一起走近了彼时小城的艺术圈,小城的艺术家,那里,有一个文青对艺术、对爱情、对明天的全部憧憬。
然后,袁红的乡愁、袁红的寻觅、袁红的发现、袁红的感悟,一发不可收拾,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袁红出生在滨海,凛冽的寒风、冻得通红开裂的小手开启了她最初的记忆。透过她对景致和感受的白描,我们看到的是一双懵懂好奇的眼睛,泥泞弯曲的乡间小路,长穗的雀麦,以及白花花的野芫荽。这是记忆的底色,也是写作的底色:自然、质朴、富有生命力。
有一个个高高堆起的银光闪闪的盐堆,还有简单的晒盐过程;有炎炎夏日聒噪不休,十年磨一剑的知了猴;有退伍回家,觊觎知青女教师的民兵营长:有悠闲度日、天天晒太阳的幸福的猪;有“相思相望不相亲”,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十八相送”……当然,还有一台“韦如宝的麻花机”,人们一边吃着滚热喷香的麻花,一边看着最初的“富二代”与“官二代”的较量……土地上的家沐浴在金色的霞光里,活色生香。
几个古镇也是袁红盘桓勾留的所在。湿润的苔藓,嫩黄的迎春花,石竹爬满青砖地,你再看她:站在古老的石桥上,听鸣鸠声声,怀想当初闲帆点点,蟹簖渔村的模样。她会寻梦幽幽石巷,向历史更深处漫溯:高鹤年重修紫云山寺;宋代义井的水让李汝珍磨墨写成了《镜花缘》;文革期间古镇的家庭主妇如何急中生智保护了一对四百多岁的石狮子;甚至她还端出了刘庄陆麻子一碗有了上百年历史的卤菜老汤,浓香扑鼻,醇厚诱人。古老的小镇,经由袁红的双眼,袁红的文字,拂去岁月的蒙尘,露出文明的铅华,放出夺目光彩。
城里待得久了,就想去城外逛逛,去哪里呢?野鹿荡是最好的去处。那里有云,无边无际,变化万千;那里有水,水波滟滟,野鸟翻飞;那里有苇荡,一碧无垠,在河之洲;那里有野草有野花有野生麋鹿。
在密布着红艳艳的盐角草的滩涂上,四下里散布着三三两两的麋鹿,它们在微光里觅食,在阳光下奔突。开满鲜花的五月一到,高大威猛的公鹿们就会为争夺鹿王而战,那是力的较量,也是美的展现,是视觉的饕餮盛宴。袁红是医务工作者,她笔下的野草有专业的烙印:茵陈草幽香阵阵,引来萤火虫无数;飞来鹤宿根肥厚,可治毒虫咬伤;不断攀援的拉拉藤是抗癌新星植物。芦花是袁红的最爱:芦花是老太编的毛窝,至今留着老太的体温;芦花是孩童时对抗严寒的温暖武器;芦花是《诗经》的永恒传诵;芦花是被钢筋水泥覆盖的绿色记忆。银项圈,毛窝子,白芦花,嫩芦芽.....这一切,既孔武有力,又温存美丽。
生活无忧,精神富足,思虑纯粹,袁红的小城生活与她的文字没有界限。生活变成了文字,文字再现了生活,浑然天成,朴璞自然,不加雕琢。吸引读者的,是生活的魔力,还有作者质朴表达的魔力。她把一路走来的小城生活打造成一座座花园:一座存放童年,一座存放成长;一座存放青春,一座存放爱情;一座存放古镇,一座存放旷野;一座存放日常,一座存放哲思;一座存放幸福,一座存放梦想......
没有深情如许,哪有乡恋如歌?晴空如洗,几朵白云轻轻掠过,诗情泉涌到碧霄。云彩之下,有人翘首仰望,把乡恋慢慢哼唱:
“十座花园,
一座城------”
![](https://img.haomeiwen.com/i27357064/69f93492f48302f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