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效决策的12条建议
01 没有目标就没有有效决策
我们去餐馆吃饭,总是想不好吃什么。如果我们能提前考虑不想吃什么,例如鸡肉,牛肉;想吃什么,清淡的,重口味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快速剔除菜单上的很多菜。
我们无法作出一致的决定,在做决定前似乎要想很久,往往是缺乏明确的目标。有些人经常更换工作,无法在一个行业钻研自己,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正如你会考虑相亲对象的个性、智力、外貌、兴趣.....等标准,从中选择哪些标准更为重要,再作出权衡。而如果你没有目标,就会觉得“那么看起来似乎谁都可以当我的伴侣”
因此,无法事先计划是有效决策最大的绊脚石。
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偏好,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项。成功并不意味着有车有房,那是普世的价值观。对于你自己而言,或许有一个爱人就足够。
我们更要定期检查自己的选择和目标是否一致,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目标。
02 有时,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选择
之前我们说拖延症是一个推迟做事的倾向。但什么都不做却是一个积极、有计划的努力,可以让我们避免发生改变。
一定产生好奇,什么时候我们更适合“什么都不做”呢?
1.在你情绪高涨,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的时候;
2.如果医生建议你做手术,可以去咨询另一个医生,回避马上决策的危机时期;
3.没有足够信心判断存在其他更好方案的时候;
4.如果你觉得此时让你作出决定压力很大时。
尽管社会钟爱变化,很多时候瞧不起那些维持现状的人,但的确有时候,我们的确更适合维持现状。
03 选择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
从学校毕业一年后,再次联络曾经的同学。有的人已经更换了四五份工作,在五六个城市生活过。
如果你和他们相比,只是选择在家乡做着一份朝九晚五的安稳工作,是否意味着失败?错过了机会?害怕改变?
其实,维持现状也是一个决定。
没有经验的决策者的确可能会陷入无所作为的陷阱。他们懒惰,害怕改变,对未知恐惧,满足现状。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需要改变。尽管采取积极的行动,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但我们更愿意坚持原来的道路。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我们得意识到,维持现状和改变同样要付出成本。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挑战现状:对目前工作满意么?这份感情是你想要的么?
当我们识别定义问题,找出现状中的不足,然后试着去解决、改变。从长远来看,不做决定的遗憾更多。
04 当下的决定将严重限制未来的决定
一年前,朋友买了一只狗,从此开启了定期遛狗、美容、看病等一系列养狗模式。
当初买狗的决定启动了未来的一系列决定。我们得出结论:几乎作出的每个决定都受到之前决定的限制。因此,那些重大决策的意义将对你以后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影响。
所以,很有必要让自己在行动之前,理性考虑自己将作出什么决定。你和谁结婚将决定你在哪里住,房子多大,和哪些人交朋友,你的孩子上什么学校等等.....
我们只有通过向前看,改善我们的决策,才能确保当前的决策符合我们的目标。
学会向前看,让今天的你对未来的自己负责!
学会向前看,确保此刻正在做的事情和你一个月后,一年后,十年后的目标一致。
05 关键的决定就那么几个
人生很长,可关键的决定就那么几个。虽然我们时刻都在做着决定,买新家电,去哪里旅行,上哪所学校。但是我们又在质疑自己,自己做的决定,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决定的重要性如何检验?我们相信,当决定对未来产生的影响越大时,它的重要性也就越大。
当你年老的时候,回首那些曾经的关键的决策,你想到的并不是买了一台电脑、一辆车,或者去了一个地方。而如果你更关注每一个决定,认为它们都很重要,就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区分那些真正关键的选择。
虽然并不存在正式的方法来识别决定是否重要,但大部分时候和我们的年龄相关。
十几岁:厌学,退学,结交“不良”朋友;
二十多岁:做着一份没有未来的工作,结婚,没制定好长期的理财计划;
四十多岁:发福,体检,孩子的学习成绩;
六十多岁:未能规划好退休后的生活。
06高效的决策者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
我们每天都受到信息的轰炸:广播、电视、报纸、微信......我们越来越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但信息的数量并不等同于质量。很多信息并不会给我们的决定提供有用可靠的价值。我们总在忘记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去在意了那些并不相关的事情。
高效的决策者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为了能够做到区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首先我们要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明确目标是理性决策的关键。当我们专注于明确的目标时,就会快速评估新的信息是否对达成目标有用。其次,我们要接受事实:谁都无法得到所有的信息,生活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最后,我们多花一些时间来批判思考,当继续努力已经不能带给我们具有价值的选项时,我们就要做出属于自己的最终决定!
07 给自己的选项,不要超过六个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多样选择的社会文化环境里面,我们追求选择的自由。却又越来越陷入“选择困难症”:吃什么?哪件衣服好看?找怎样的伴侣?
因为我们吸收记住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并不是更多选择就会更好。
很多研究表明,更多的决策选择只会降低满意度。随着选择数量的增加,我们便会倾向于提高对可接受结果的期望。如果在这么多选择中,我们还是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就会倾向于认为凡事是自己的过错:当初怎么选择了不好的呢?
在之前讨论“完美主义者or差不多先生”时,就已经说到,那些想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人在很多选择前只会更痛苦,因为他们总后悔没有选择另一个选项。在这里我们认为,为了增加自己的幸福感,不妨主动限制选项的数量,降低自己的期望。
08 纠结于过去的决定只会浪费你的时间
说到后悔,你会想起哪些事呢?
买错了股票?给别人送了不好看的生日礼物?还是把什么昂贵的饰品弄丢了?
后悔情绪的产生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如果当初做了不一样的决定,现在的情况会更好。奇怪的是,一些客观上更成功的人可能最后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后悔。
例如奥运会的亚军就比季军更容易后悔。相比之下,第三名更在意的是只要拿到奖牌,而第二名会懊悔自己曾和冠军一步之遥。虽然我们无法消除后悔的存在,但是可以努力将其最小化。如果当你刚下单买了新衣服,就不用再去浏览其他的款式,这只会增加你后悔情绪的产生。你需要将接下来的时间投入到其他重要决策中去,特别是存在好几个相似备选方案的决定。
09 成功人士懂得冒险
毕业后的你是否作出了这样的选择:留在成长的小镇,在职业生涯里只做一份工作,每年在一个地方度假,只有一两个长年不变的兴趣爱好。
我们将这样的模式称为:低风险生活。这不需要我们太多的决策,只是如果我们不放弃一些稳定的东西,去承担风险,是很难取得巨大成就的。
那么,对于冒险和决策,我们又该知道哪些呢?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冒险程度与年龄成负相关。意思是随着我们的变老,面对风险时会更加保守。当我们寻求增加收益时,我们倾向于规避风险,而寻求避免损失时,我们更容易追求风险。例如炒股的人会过早卖出赚钱的股票,但却不愿卖出有损失的。这很有可能导致我们错过收益,或者承受进一步的亏损。
变化代表着机会,机会背后存在着风险。我并不建议大家采取赌博式的决策方式,即使是冒险,也得先经过深思熟虑,保证自己有承受风险的这个能力。
10 是人就会犯错
乔丹是众所周知的优秀篮球运动员,但是他曾经有两年选择了棒球,试图在其他领域也获得成功。事实是,他失败了。
你还以为有成就的人就不会犯错么?但是,乔丹的这个失败成了他一个学习的机会,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天赋,重回篮球赛场。
所以,把错误当成失败还是可以借鉴的新信息都取决于你自己。
强化理论告诉我们,屡遭失败会削弱我们再次努力的动力,因为我们喜欢重复那些能够成功或者进步的行为。阻碍我们接受错误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对完美的渴望,过度担心自己会犯错。
为了避免这不合理的心理,我们要先自我承认,人生充满不确定,失败是永恒的一部分。既然无法改变,我们就应该从挫折中吸取经验,在未来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不再重蹈覆辙。如果你经历了一些挫折,可以去做一些实现小成功的事情,帮助调整心情,恢复自信。
11 经验可以改进策略,但是...
经验是什么?年龄?从事一个活动的时间长度?还是专业知识积累的度量?
经验最大的影响是它会让你做出常规决定:我以前已经多次见过这种情况了,我知道什么行,什么不行!
例如单位会建立程序,让员工快速有效解决问题,例如每天上下班都会走同一条路,因为这决不交通堵塞。
但经验除了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也可以导致傲慢,过度自信,缺乏创造力。取得过成绩的人需要警惕,特别是面对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问题时,要想超越自己的常规思维,需要找到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12 你所属的文化决定了你的决策风格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地球上,都是所在文化的产物。然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例如美国人比瑞典人自信,比俄罗斯人注重未来,比日本人更个人主义。
文化上的差异,特别是个人/集体主义,影响了人的冒险意愿:在投资决策上,中国人比美国人更爱冒险。因为在中国这一集体主义的国家里,即使遭遇失败,也有来自亲朋的经济援助。
所以,在任何一个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决策风格反应了其民族文化。不要以为其他民族的人和你会有一样的决策方式,即使是理性决策,也存在文化偏见。一个决定在澳大利亚被认为是好的,可能在中国会被认为不适当!
2 学会这九条,将改变你的一生
读完这本书,你已经学到了很多。你了解了理性决策的概念以及为什么做到理性这么困难。你也了解到了自己的决策风格,你知道了我们很多人在决策过程中会出现的十多种倾向和错误。然后,你阅读了一些建议——其中许多都是与直觉相反的,这些可以让你成为更好的决策者。
最后总结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希望大家都能作出好的决策。
1.你能够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本书的重点在于决策过程,不是结果。如果你发现一个好的决定会导致不希望出现的结果,只要决策过程没有问题,那么就是好决定。
2.一切都始于目标:没有目标,我们就无法做到理性,区分哪些决定是重要的。
3.只要有可能就要使用理性过程:理性决策步骤包括识别确定问题,确认决策标准,评估标准,制定备选方案,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4.不做决定也会有成本:如果现状是期望的状态,那么什么都不做是合适的。不过不妨多问一句:为什么我不去追寻另一条道路?让自己更积极主动一些吧。
5.了解你的性格倾向:正如风险承受能力是一种性格特质,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性格倾向,将导致我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存在差异。
6.寻找与你的信念相悖的信息:避免过度自信和证实偏差,我们开诚布公的思考自己的确可能存在犯错的可能。
7.考虑一下没有偏见的局外人会如何看待:中立的一方往往能给你带来自己无法发现的见解
8.不要赋予随机事件任何意义:一件事情只发生偶然一次,我们就倾向于去寻找原因,实际上经常是我们凭空捏造。
9.犯错误没关系:虽然我们不提倡冒险,但是也不应该有潜在的失败可能,就错过一些成功概率大的机会。我们需要做的是有选择的,精心考虑概率后再决定是否冒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