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脊

作者: 青眼风流 | 来源:发表于2015-11-04 01:16 被阅读0次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时间去武馆跟师傅学习,因为怕自己的进度落下太多,因此自己对着书本和视频自学了寻桥套路和标指套路以及部分木人桩套路。在打套路时,时常会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比如转体快了会不稳,比如动作快了会变形,上下协调性不够,等等。这些发现使得我不得不回头重新审视小念头和二字钳羊马。在阅读了大量理论和自己努力不断思考后,我领悟到,二字钳羊马就如大楼的桩基,一旦桩基打好了,上面盖什么以及怎么盖那都是随意的事,可是如果桩基不稳,盖什么都不行。现在我每天会花费大量时间来站桩,所有站桩的要点一个都不马虎,其中尤以升脊、松肩松肌肉、展胯这三点为主要关注点。升脊,听着不太好做,但若你尝试将自己的双耳后骨,往后上方提(意念,真实的位移会很少),此时便是升脊的状态,与此同时,展胯和肩部下沉肌肉放松要同时兼顾到,膝部关节略微下沉,不要绷太紧,这时的姿势就错不了了,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站桩期间可打小念头可不打,即便是打,也是完全不用力的打,以放松和集中注意力为首要目标。每天我仍然会打两到三次完整的几套套路,不是觉得自己够标准可以这样打下去,而是用套路来发现站桩和小念头里的不足或错误,同时反过来检验平时站桩与小念头的进步与改善。至于木人桩嘛,偶尔打一两次玩玩,毕竟没人练手,我需要敌人手臂的感觉,我想这也是木人桩发明的意义吧。困了,睡觉了。

    我仔细看了下一品和刘易成的小念头,其中存在不少问题。刘易成打的偏快,动作准确度不够,建议在每个动作都很精准的前提下再打快,否则习惯了后不好纠正,因为在快速出拳的过程中你的肌肉更容易记忆住位置,骨骼间架的记忆则需要缓慢的动作,而咏春的初期,看重的恰恰是骨骼间架。

    一品的速度其实对于练小念头而言是很适合的,尤其对于初学者更是。但你的肘不能始终归中,这个问题贯穿始终。开始冲拳时尽量拳挪到胸前再出拳,否则像你这样出去后拳面就不是正的。摊手出去圈手时,肘要固定不能晃动。圈手后的枕手,不是用前臂往下斩,也不是把手往回抽,而是简单的保持住大小臂角度,落肘即可。落肘后,缓慢的往胸前回抽,快接近胸口时停止,松手腕,再推出去。如果照你现在的动作,圈手落肘后直接推出去,那么就会有个上抬的角度,发力就不纯正了,不如拉到胸口平推出去更易发力。第二节也有许多细节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有机会再沟通吧。至于叶小问童鞋嘛,他是师兄,我不敢随意评价。[偷笑]

    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天天死板的站桩练小念头,确实是枯燥乏味的,没有信念的支持往往就放弃了。他们最想了解的恐怕是,这个小念头有什么用?多久才能进入实战?我是不是没有天赋就得始终这样呆站傻练?寻桥是干嘛的?与小念头有何关联?……等等。在此我把我的心得分享一下。站桩和小念头是静态的基础功法,虽然简单,但重要性排第一。站桩可以日久生功,可以站出松沉劲,可使下盘稳如泰山。小念头,基本手法都在里面,不管你学了多少,以后怎么用,万变不离小念头。这两套基础功做好了,你就算是有功了,但你肯定没法用,因为你不会移动,不会旋转,不会利用自身体重和几种旋转的结合加重打击力度,这个时候寻桥就出场了。寻桥,有移动,有旋转,有边移动边旋转,但手法呢?没错,还是小念头中的基本手法,只是手肘的运用更多的是:由马支撑腰☞由腰旋转☞带动肩肘手击出,所以此时你会发现你的出拳力量大了很多,也能够在许多之前不便发力的地方可以任意发力。练好了寻桥基本就能打的有板有眼了,聪明而善于领悟的人可以开始自己演变各种动作。但由于寻桥基本是朝形和追形打法,因此你只能一对一的应付敌人,要是突然出现3个人呢?那标指就上场了。标指的实际应用是一对多时,身体通过快速移动和旋转,先后多次打击不同对手,而在击打至对手身体时,自己往往处于败形发力的位置,扯远了,不说。标指中的高速旋转对基本功要求极高,以右跪肘转左跪肘为例,让初学者这样做,直接就不知道转到哪里去了,更别说打人了。而且在高速旋转时,手肘是很难紧贴身躯发出去的,变形会很严重的。说了半天,就是要说,小念头如果没练好,下盘不稳,那么就算教你寻桥和标指,你也用不了,或者说用出来也是不能看了。那么小念头到底练多久才能进入寻桥呢?如果你很刻苦并且善于边练边用脑子的话,一年半到两年左右就差不多了,但如果两项都不具备,那就不好说了。大家对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是否清楚点了呢?[微笑]

    顶胯提肛,臀肌腹肌都会紧。但练久了后应该放松肌肉靠骨骼定型,松才是最终目的。

    1025

    很长时间没有打小念头,感觉肌肉很僵硬,冲拳的时候尤其明显,肩关节周边的肌肉紧张,不像是冲拳,倒像把拳挺出去,再拉回来,完全没有那种两臂与躯干隔离、像猩猩一样自由摆动的感觉。

    以前听师傅说,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一周不练别人知道,一月不练身体知道(这一个记不清楚了),真是这样。

    学拳贵在持之以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虽覆一篑,进,吾往矣。

    嗯,也许还不对,并不该奢望每天都有进步。功夫并不像赶路,总能看到脚印,可能练了很久也只是在原地踏步,但步子必须要踏,踏步也出功夫。一朝体得真龙后,方觉从前枉用功。从量变到质变,就是这么奇妙的过程。功夫练上身,练出习惯,练成本能,也许这就是功夫。

    1101

    师傅不喜欢别人议论、评价他的教学,他是很传统的师父:别问那么多,照着做就是了。

    中国几千年来的武学传承就是这个样子,医学、丹药、工匠、农事,也都是这样。

    我们称之为传承,言传身教,口口相承。学的人不明所以,教的人也不愿或者也教不出所以。我们秉承实用主义的原则,冒最小的风险,走最经济的路线,谨慎的依着前人成功过的路。

    反观西方日益强盛的搏击术,在经验主义之上构建的西医体系,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实事求是,不弄玄虚,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是科学的精神。

    我时常想起打补丁事:说第一件西装传到中国时衣服上有块补丁,裁缝们照模样也给新衣服做上了补丁,大家于是照模样都穿着这款带补丁的衣服。

    古语说,破而后立,我们一路传承的国粹中,是否也带着补丁呢?

    升脊 1029

    也许有一套站桩的人体结构图,会有不错的效果。骨骼无非方位,肌肉无非松紧,筋脉无非舒张。三维立体图,类似于谷歌的人体组织图,能拖动,可以追踪,从骨骼到肌肉到筋脉,哪里松哪里紧,力量如何贯通,一目了然。

    推而广之,其他的武功招数也都可以出这些图来,一切玄妙尽在图中,于初学真是功莫大焉。

    转马 1103

    今天闭上眼睛转马,转出了一点体会。

    转马时身体为什么不稳呢? 我觉得一是有转的惯性,刹不住;二是两腿和脚在一个平面上,支撑的角度小,容易失去平衡。上半身的不稳在于腰马不能合一,胯部没有锁住,所以晃;下半身不稳在于脚掌和脚跟没有扣住地,转过了。

    这就是师傅所说转马后前脚掌是斜扣的,转到水平就转多了。我以前一直不能体会到,只是记得要这样做,于是就这样做。

    今天终于有所领悟,转的时候后脚的脚跟和脚掌是扣住的,但是独木难支,前脚也需要有同样斜扣的力量才能支住身体。 闭上眼睛转的时候,很明显感觉到,一旦转多,转多的脚就没法提供斜扣的刹车,只有一只脚剎着,没法形成力量对举的锁,加上转马的惯性,身体很容易就失衡了。

    转马应该只是迎战的第一步。我观师傅的步法,对敌时前后脚与敌人的正面是斜四十五度,并不是垂直,也不是平行。两脚与敌对面平行没办法控制身体前后的重心,也不便于追马,很好理解; 而两脚与敌对面垂直是寻桥转马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容易左右失衡,所以也不可取;故而转马只是朝向敌人,转完需要及时调整步法,以便控制重心。

    高手也许可以两个动作一起完成,但套路中的转马应该是为了学习如何在转动中控制自身,只有转马平稳熟练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加其他的动作。

    挺胯和挺肚子 110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升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wq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