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的好处之一是不用翻墙就可以上各种网站,来到台湾之后,我上twitter无意之间看到了一位推友发的一张图片,误以为他在台湾。结果对方回复,他只是在成都的方所书店。
而方所和诚品确实有着莫大的联系,在大陆创办方所的,正是当年台湾诚品的创始人之一廖美立女士。因而方所书店有着强烈的诚品印迹。
在台北,我访问了两家诚品书店,分别是敦化南路和信义路诚品,本来我以为诚品只有这两家店,结果刚刚搜了一下,在台北还有不少,不过从规模和名气的角度来说,敦南和信义两家应该要高过其他家不少。
我第一次知道诚品,是因为它主打24小时营业的概念。本来,城市里的书店就是一个让人可以消磨时光而又不必非要消费的场所,因而它给不知道如何打发碎片逛街时光的人们一个很好的去处。诚品的出现则填补了夜间的空白,设想在台北,凌晨三点,如果一个人夜里无所事事,至少还可以去诚品打发时间。
大陆也曾经出现过不少家24小时书店,以上海为例,最早的时候,建国路上有家“席殊书屋”,试行过24小时营业,现在恐怕听过这间书店名字的人已经不多了;后来福州路大众书局试行过一段时间24小时营业,也无法坚持;去年世界读书日的时候,宜山路上博库书城一楼开了家24小时的书咖,过了不久之后改成只有周末24小时营业,平时则半夜12店关门,在上海书店业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了。
目前北京还有几家24小时书店,最有名的应该是市中心的三联书店,估计每年要赔不少钱。相比之下,诚品书店的经营状况应该要好很多,这大概跟它的品牌形象有很大关系。
因为空间设计出众,使得诚品书店一下子显得出类拔萃,因而会一再地被人提起。即使没有去过台湾的人,也难免会在不同的渠道听说诚品这个名字。几年前,有一部电影《一页台北》,差不多可以看作诚品书店的宣传片,因为台湾当红女星扮演的就是诚品书店的店员,这部电影的许多场景应该就在诚品敦南店取景。
在简书上,我曾经看到有人对诚品书店的文案佩服得五体投地:
多年后我还记得,那时台北的许舜英李欣频詹宏志们创意中兴百货、诚品书店、地产楼盘的广告文案带给我的震撼体验——原来文案还可以这样写!“过期的菠萝罐头,不过期的食欲;过期的底片,不过期的创欲;过期的《Play Boy》,不过期的性欲;过期的旧书,不过期的求知欲”;(李欣频“诚品旧书拍卖会”文案)“加缪搬家了。马尔克斯搬家了。卡尔维诺搬家了。莫内搬家了。林布兰搬家了。毕加索搬家了。瑞典KostaBoda彩色玻璃搬家了。英国Wedgwood骨瓷搬家了。法国Hediard咖啡搬家了。可可诺可皮件搬家了。金耳扣大大小小的娃娃,也要跟着人一起搬家了。1995年10月1日,诚品敦南店搬家,你跟我们一道送旧迎新,移馆别恋。” (李欣频“诚品敦南店搬家”文案)
说实在的,这些我见犹怜的文案,如果交给喜欢文案界的大佬华杉,恐怕华总都没兴趣看完,毕竟他一直提倡“轰他一炮管半年”,这样的文案风格恰恰是他所批判的“戛纳创作观”。但不得不说,在某些领域,稍显矫情的文案要比那些大白话管用,也可能“文创”就是唯一的这么一个领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