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6 策略性思维:第二部分
-
自我中心是默认的心理机制
人的心理是具有二元性的:一方面,人类具有非理性的本能倾向;另一方面,又具有追求理性的能力。为了有效控制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维趋向理性,我们必须有能力去(1)监控自我中心和非理性倾向(2)用理性来制衡非理性倾向。 -
监控自我中心和非理性倾向:
· 能够分析自己的目标和目的:在该情境中,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我的目标合理吗?我是善意做出的行动吗?我是否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目的?
· 质疑自己定义问题的方式:我提出问题的方式合理吗?我是否借由提问的方式基于不通过问题有偏的权重?我提出问题的方式是不是一种自我服务式的?
· 评价思维的信息基础
· 重新考虑自己的结论或解释:我是否因为自身利益而得出了一个逻辑错误的结论?
· 分析在思维中使用的理念或概念:我是否使用了正确的专业术语,或者我是否为了自身利益而偏向或误用一些语言?
· 识别并检查自己的假设:我假设或者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是什么?它们合理吗?我充分考虑他人的观点了吗?还是仅仅是听却没有听进去别人说了什么?换句话说,我是否真正地尝试从他人角度理解情境,还是仅仅想赢得一场争论?
· 思考思维产生的意义:我是否仔细考虑了我思维和行为的意义或可能的结果?我是否拒绝考虑思维带来的结果和意义? -
审慎对待我们周围人的自我中心
· 即使是高度自我中心的人,有时也会理性行事,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不要形成刻板印象。同样,每个人都会有非理性的时候,所以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切合实际的方式评价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 对于他人的非理性,我们必须学会沉默。换句话说,我们要将自己和非理性的人拉开距离,或者去间接地处理他们的自我中心。很少有人会对我们指出了他们的自我中心表示感谢。
· 当我们与自我中心的人交往时,我们自己的非理性天性很容易被激起。我们必须能够察觉自己的自我中心,并用恰当的理性思维来应对它。
· 能够唤起他人自我中心的情景主要是人们感觉受到威胁、羞辱或者验证涉及利益和自我形象。我们要通过减少与自我中心的人接触以及调整自我反应来回避掉他人自我中心的影响。 -
人们倾向于做出超出个人经验的概括
不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是负面还是正面时间,过分悲观主义还是愚蠢乐观主义,这些不合理的想法总会主导我们的思维。我们能迅速地从生活中一两件负面(或正面)的事件上调到任我我们生活中一切都是负面(或者正面)的想法上。自我中心的负面思维很容易带来放纵和自怜,而自我中心的正面思维很容易导致不切实际的自满。
如何能有效控制出现“过分悲观主义”和“愚蠢乐观主义”呢?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种非理性思维的存在,然后我们要列出一张丰富且全面的生活事实的清单。摒弃自我中心,以理性思考的角度列出这张清单是很重要的。 -
误把自我中心思维作为理性思维
自我中心思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蒙蔽我们,它让我们自欺。我们总是会认为自己是理性的。
一旦我们一身到自我中心思维常常以理性的形象出现,一旦我们用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来证实这一事实时,我们就能做出改变了。
理论上,我们有能力发现自己在何时在自欺以及何时在歪曲事实。我们能够培养自己一下这些行为习惯:
(1)从我们自己和我们意见想做的观点出发来全面分析事件。和他人交谈时,我们可以通过解释自己对他人观点的理解来审视自己。
(2)不论何时,我们感到自己完全正确、反对我们的人完全错误时,都要对自己的问题的解释持怀疑态度。
(3)当我们受到强烈情绪的影响时,推迟对他人和事件的评价。直到我们可以冷静地质疑自己,并且相对客观地看待事实时,再做出评价。 -
自我中心思维会以各种形式理性化自己
比如,“我没有时间做这些”是一个普遍使用的合理化方式。不过,记住“对于重要的东西,人们总是有时间”,我知道它很重要,只是通过说“我没时间”来自欺。 -
我们经常通过控制或顺从来谋取权力
权力本身并不是坏事,我们都需要一些权力来实现我们理性的诉求。但是在人类生活中,人们通常把权力本身作为目标来追求,或者利用权力来达成不道德的目的。
但是有一些人表现的行为是高度顺从的(崇拜的、追星的),甚至会有许多人扑倒在名人脚下,通过附于名人来获得自己的重要性。“我们是冠军”???
理性的人可能崇拜他人,但不会理想化、神话他们。 -
人类的社会中心倾向是天生的
群体成员将对群体外人的侮辱作为权力和勇气的象征。 -
理性的发展需要练习
网友评论